Thursday, August 22, 2013

I want to do better in my 20s

I have recently read a awesome blog, you may classify it as soul soup, while inspiring as it is, I would like to write down some reflections here.


Asking someone about what they are doing or what to do with their life tend to drag down the conversion, I am just one of such folks, talk movies and books to me, I would be grateful and engaged, while if you wanna discuss my ambitious in life, like the others, the light in my eyes goes out, gradually.

It is sad, it is profoundly pathetic.

Life is not a magical machine as the society telling us: drop in a college degree, a decent job- at least looks decent, a house, and out pops a happy life. NO, it is not, you are unwilling to tell people your ambitious because your direction is crippling. Life has never been easy, as we all know. We just do not speak it out or pretend things will work out by themselves as 车到山前必有路, the horrible fact is no one cares your life if you yourself do not give a damn.

Just because you are busy does not mean you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The question here is why are you doing this, where do you want to be and how do you schedule on getting there.

We should not gamble the ONLY one life that we have to live. The things that stops us from achieving higher: 

1. We may not take advantage of our college years. 
  • Majoring in something out of convenience, with no idea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with their education.
  • in graduate school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in that non-academical  environment.
  • in a job with their major in, while have no real passion for that industry. And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are doing the same. They may have a decent salary and benefits, not too bad annual leave, which makes them reluctant to leave and take a step further.   
“There are moments when one has to choose between living one’s own life, fully, entirely, completely – or dragging out some false, shallow, degrading existence that the world in its hypocrisy demands. You have that moment now. Choose!” – Oscar Wild
  • Imagine you inherent millions dollars from an uncle that you hardly know who just passed away, how would you fill your days with, what do you want to accomplish? Chances are, the answer to above questions is what you should be doing.     
2.  You live for the future

  • You expect that some event in the future will make you happy. Living for the future and thinking 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 after something is completed or once you’ve earned degree, grad school or promotion at work. You are missing the opportunities around you in the present because you live for the future.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stuck in the labyrinth, thinking how you’ll escape one day, and how awesome it will be, and imagining that future keeps you going, but you never do it. You just use the future to escape the present.” – John Green
  •  Don’t live to be happy. Be happy while living. 
  • Live fully and embrace the present. You can walk your way through life thinking the future will be brighter but if you are not doing the things that matter or count today then you will never arrive!!!!!!!!!!!!!!!
3. You are controlled by your parents, or you are controll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your parents are hindering you.
  • Most parents just want what is safe and secure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are less interested in whether or not that makes you happy or what motivates you. You yourself should be the one conducting your own life.
  • they do not want you to take risk or fail while wanting you to be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so you can take care of yourself and their grandson, if there is any, They want to know that you can pay your own bills and provide for their future grandchildren.
  • Sometimes the harder route is better for us, and we as adult individuals can see that, but our parents can’t see our lives in the same light.
  • while you should respect the wishes and viewpoints of your parents, you don’t have to mindlessly trudge down the path they lay out for you. If you truly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need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own life and do it.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your life to live.
  • Listen to them. Consider their advice. They’ve been around a lot longer than you, and they’ve got a lot of wisdom and good sense to share. But it’s nothing new for children to hold different values and goals than their parents, and at some point you have to learn to define your own code.
4. Your environment is holding you back.
  • What you surround yourself with affects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do. 
  •  How will you ever figure out what to do in your 20s if your friends spend their time addicting to brag and show off in social networks or playing games or doing things that provide instant gratification instead of working towards their goals.
  • Excessive indulgence (whether it’s drinking, partying, drug use, sex, junk eating, or whatever) can prevent you from focusing on self-discovery and improvement, and it can even become your worst enemy. 
  • Being social is good, and involving yourself in the right relationships can encourage and empower you.
  •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have qualities you admire, who are smarter and more driven than you. Let their success rub off. Soak up their energy, and let their drive help push you to be better too. 
  • If you want to get somewhere, then hang out with the people who are already there or who also want to get there. 
5. You’ve taken the wrong path.
  • They think they’ll have plenty of time to get what they want, so they don’t take the appropriate steps now, and suddenly life passes them by, and they then realize it is too late to turn back.
  • You could be spending most of your time climbing a ladder leaned up against the wrong wall (. Just because their's a ladder presented in front of you doesn’t mean you need to climb it. Go find the right ladder. 
  • YOLOYou Only Live Once?  so why waste your time doing something you don’t even care about?

6. You stopped learning.
  • What have you done? What skills do you possess? A lifelong education can also be your greatest tool—and one that’s an absolute necessity for greatness.
  • Read books. Think about it this way; someone spent their entire life learning some painful lesson and is offering these golden nuggets to you for less than $10. Why wouldn’t you take that knowledge so you can learn from others!!!!!
“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 – Mark Twain
  • When you’re passionate about one industry, you’ll be amazed at how quickly you learn, how hungrily you consume new knowledge. 
7. You do the same thing everyday.
  • Just because you get older doesn’t mean you’ll become more successful. That’s an assumption a lot of people seem to make, whether they realize it or not, and it’s false. After you graduate, it’s completely up to you to make forward progressions in your life.
  • No one is going to hand you anything, and you’re wrong if you think you automatically deserve it—after all, you probably haven’t really done anything yet.
  • If you want different results tomorrow, do different things today. It will never be easier to take big risks and try new things than when you’re still young—you’re likely to have fewer commitments and obligations to hold you down. 
  • If your environment is holding you back, change your environment.
  •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mbrace the positive, and form habits that breed success.
8. You’re not pushing yourself. 
  •  Persistence is a virtue.
  • Practice makes perfection!
  • You’ve probably tried many things in your life, but you likely haven’t ever committed fully to on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en the goal you’re working on is your life’s true mission, you’ll find it hard to toss aside—the drive inside will tell you to keep going.
  • When your social life begins to suffer, your cash flow gets tight, and the frustrations start piling up, don’t quit. That’s progress, and it’s not easy, but there’s a light on the other side of it. Those who can breakthrough those moments is what separates the wolves from the sheep.
  • Don’t sit back in a comfortable job that will give you a 5% annual raise. You are not learning. You are not pushing yourself. You are not growing.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and living a life of complacency. If you want to see change, 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take risk, put in the time and work your ass off.
  • Stop wasting time filling your life with the things that billion dollar marketing companies tell you that you need, and instead build your days on getting to where you want to be.






























Thursday, August 8, 2013

单口喜剧的艺术 The Art of Stand-Up

参与访谈的: 
  Omid Djalili、Jack Dee、David Baddiel、Russell Kane、Jim Davidson、Frank Skinner、Jimmy Carr、Dara O Briain、Jack Whitehall、Billy Connolly、Shappi Khorsandi、Ed Byrne、Jackie Mason、Mel Brooks、Howard Jacobson、Chris Addison、Paul Sinha、Scott Capurro、W.Kamau Bell、Eddie Izzard、Elon Gold、Tom Papa、Anthony Jeselnik、Rich Hall 
  单纯只涉及到的: 
  Grouch Marx、Bob Hope、Dave Allen、Woody Allen、Max Miller、Roy Chubby Brown、Bernard Manning、Ben Elton、Jerry Seinfield、Mort Sahl、Lenny Bruce、Jim Carrey、Richard Pryor、Roseanne Barr、Frankie Boyle、Michael Mclntyre 
   
  单是名单就觉得很惊讶,看纪录片主页介绍到popular后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名字都不在,没有Bill Bailey没有Dylan Moran没有Russell Brand。所以Alan爷爷显然是有所偏好和侧重的,结尾放那么大一段Eddie Izzard在好莱坞碗的录像也就罢了,毕竟人家也是一代传奇,居然对Simon的采访如此丰盛,还万分捧场地插入了Do Nothing和Grandma's House的片段,怎么想都觉得很不合理。不过看到Chris Addison很惊喜,明明跟那些令人起敬的长辈差不出几岁,可是有谁相信那是四十多岁人的脸啊。Frank Skinner最后谈到他和stand-up comedy的关系很感人。Jim Carrey年轻时候很惊艳。还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录像,尤其是终于一睹好奇很久的Roseanne真面目。 
   
  记得有个朋友说喜剧演员把能量和欢乐都留给了舞台,生活里却悲惨苦闷。希望不是如此,但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酸甜苦辣的人所传递的快乐才具有说服力和触动力。听这些人用Stand-up comedian的“The rule of three”或特有的叙述方式和话语体系讲着对喜剧的理解、对舞台和观众的互动、对前辈的致敬都格外让人动容,当然还有笑话。而每个人的理解和风格的不同倒更是有趣。对我来说大致分成三类,攻击自己的、攻击外界人或物的、攻击观众的,大概我这种insecure类型的自然而然匹配到第一种,而Roy Chubby Brown、Bernard Manning这种类型或是看刘老跟总让我坐立难安。 
   
  关于jokes的禁忌,就像Chris Addison说的,绝对绝对不能说的话题几乎没有,产生区别的不是笑话而是讲笑话的方式,有关信仰、种族和性这些敏感话题的笑话,讲的好哄堂大笑,差一点观众摇着头笑,变成攻击性话语就等着被沉默哄下台吧。之所以称为art正在于此吧。人的魅力本身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其中最迷人最有魔力的莫过于声音,比如Simon声音里的焦虑和怪异的断句都跟他的内容很符合所以效果惊人,而那些操着各乡各郡口音的大叔们张口就已然很好笑。对Chris Addison我是有心喜爱,无奈这家伙说话属于激动派,MTW还是幕后危机不加字幕我是完全听不懂。这就得夸夸Jerry Seinfield人家吐字确实清楚啊。 
   
  对Stand-up comedy最稀罕之处就是那个实验笑话用的小本子,每个笑话都是一次one time deal,获得了笑声就得以生存,反应平平则再不会出现,笑声的剧烈程度时间长度成了判定生死的唯一尺度,而在笑声出现前的空白中,舞台灯光下等待回应者的vulnerable实在太美。 
   
  絮絮叨叨说这么多,还没说到主题。把Simon所有的话都抄了下来这件事我不到处说就在这念念。就说Alan爷爷偏心内容实在太多,只摘出一部分。 
   
  Alan:Do you just want laughs or do you want more than laughs? 
  Simon:Much, much more. Sometimes I’m annoyed they’re laughing. I think, “Why are you laughing? You should be asking me if I’m all right.” 
   
  这大致就是最开始喜欢Simon的原因,第一次看Do Nothing哭的心都有完全不解那些大笑。 
   
  A:Do you ever worry that you’re revealing too much of yourself when you do this? 
  S:No, the opposite. I always think,“Have I really said the actual truth of this situation here? Or did I just get a laugh with that?” And that’s safe, to stay there. I always think there’s somewhere deeper to go and somewhere more interesting. 
   
  之后羡慕佩服的情绪逐渐代替了同病相怜的同感,羡慕他将消极情绪指向外界的方式,虽然更像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A:When you go through your life and the ups and downs and the traumas, do you ever think when you’ve had a particularly bad day, or a bad experience, do you“Oh, well, there’s some material there at least?” 
  S:Almost too quickly. It’s almost upsetting how quick it can become material. I recently went through a break-up, and I’m already talking about it. And I was talking about it three days after it happened. 
  A:Is that a consolation of any kind, do you think? 
  S:It is eventually. But I’m annoyed that it is sometimes, because it means I’m not feeling things fully. And that’s part of what’s wrong with me. So while people talk about stand-up being therapy, it can be the opposite sometimes, because it stops you from fully immersing yourself in the pain, because you can fix it quickly, it’s almost magic. 
  A:And because you’re outside observing it, very rapidly... 
  S:Yeah, I’m outside all the time. I’m outside of it. I’m not in there, feeling hurt, feeling angry, feeling upset. I’m looking at this idiot, who should be crying or is crying, and sort of making fun of him. And it’s me! It’s me. 
   
  实际上从Do Nothing到Grandma's House再到Numb,贯穿始终的话题都是对真实和感受的追求,前两天偷听讲座很像街上下象棋大爷的老师讲说我们对善的教育最充分,对美有所不足,而对真则最是欠缺。大概多少有这方面缘故吧总觉有心追求却能力有限,所以才心甘情愿守在台下看着他一分一毫在周身做着实验,盲人摸象般试图找出对两点阈最敏感的柔软之处。 
   
   
  到最后说点有用的。。向Oliver Double教授学到的喜剧三种基础理论:强调攻击和显示优越性;与事实的不一致;释放紧张(即弗洛依德所讲的纯粹的笑话和倾向性笑话)。 

Wednesday, June 12, 2013

【邓小平时代】书摘 Notes for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由于中间的章节最为乏味,本书是从最前看起,再跳到六四章节,最后阅毕中间层,中间去玩了3天,费时14日,恰好在六四当天读毕,巧。

本册为港版,故未删除大陆版的敏感部分,故无断层感,发现很多reference引自李光耀传记上下册,总之通篇比原文更大的亮点,是提供了很多偏门的材料,供以后观摩。



20 May, 2013
香港中文版序
但是我相信,尽量理解邓小平为什麽做了他所做的一切,是一个研究邓小平的学者的职责。
20 May, 2013
香港中文版序
很多有过痛苦经历的中国友人向我坦承,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他们难以做到客观,所以很想听听从事学术研究的局外人尽量以持平的立场提出的看法。很多喜欢网上阅读的中国友人意识到,网络上不断重复的很多事情未必可靠。我希望我对1978至1992年发生的事情尽量做到客观,尽可能排除各种谣传,采用信实的材料,我希望我的这一努力将有助於海内外中国人尽量客观地理解中国的发展。
20 May, 2013
香港中文版序
我在书中记述了邓小平的积极贡献——他努力让所有中国人过上富裕生活,维持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关系,大力削减军费,增强法律的作用,扩大普通民众公开表达意见的机会等;我希望这对致力於改善中国人的生活、维持中国与外国良好关系的人们有所助益。
20 May, 2013
香港中文版出版说明
本书的翻译原则是在「中文化」和「陌生感」之间寻求有效平衡,即在符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的大前提下,适度保留直译元素和翻译色彩,以使中文读者得以相对直接地分享作者特有的概念、分析思维和学术视野。
20 May, 2013
香港中文版出版说明
本书的翻译原则是在「中文化」和「陌生感」之间寻求有效平衡,即在符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的大前提下,适度保留直译元素和翻译色彩,以使中文读者得以相对直接地分享作者特有的概念、分析思维和学术视野。例如:将「the radicals」直译为「激进派」,而不采用中文特定语境中的「极左派」;将「the builders」、「the balancers」直译为「建设派」、「平衡派」,而不译为「改革派」、「稳健派」。
20 May, 2013
前言 探寻邓小平
很多人都说,我在1979年出版的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第一》)有助於美国商界和政界的一些领袖对1980年代震撼不少西方人的日本崛起有所准备。
20 May, 2013
前言 探寻邓小平
思考了几周後,我断定他说得对。亚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而对中国的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是邓小平。
20 May, 2013
前言 探寻邓小平
每到这些地方,当地学者和干部会向我深入讲解博物馆里的资料和实物,有助我在当地环境中理解邓小平的角色。 我曾前往新加坡与前总理李光耀交谈,他对邓小平的了解大概不亚於任何其他外国领导人;我也访问了前总理吴作栋、前中国沿海经济开发区顾问吴庆瑞和总统纳丹(S.
20 May, 2013
前言 探寻邓小平
我曾前往新加坡与前总理李光耀交谈,他对邓小平的了解大概不亚於任何其他外国领导人;我也访问了前总理吴作栋、前中国沿海经济开发区顾问吴庆瑞和总统纳丹(S.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一些大胆的干部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真正根源正是毛泽东本人,但是邓小平认为,过去20年的失败不能全归罪於一人,用他的话说,「我们大家都有份」。毛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在邓小平看来,更大的问题是导致这些错误的制度缺陷。政治体系控制到每家每户的做法搞过了头,造成了恐惧和主动精神的丧失;对经济体系的控制也搞过了头,导致的是失去活力的僵化。中国的领导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维持国家稳定,又为社会松绑?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然而邓小平也明白,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整个制度,因为任何外来制度都不适合中国的特殊需要——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它幅员辽阔,各地差异很大,而且十分贫穷。他认识到了一些自由市场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的事情:单靠开放市场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逐步建立各种制度。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虽然邓小平身材矮小,但担任最高领导人的他在房间一露面,就能展现出夺人的气势,自然而然地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有不止一位观察家说过,他似乎能给房间带来电流。他在解决重大问题时专注而果断,既有战时军队司令员那种天生的沉着,又有半个世纪里接近权力中心处理重大问题养成的自信。他经历过官场沉浮,在妻子儿女和亲密同事的支持下又东山再起,所以对自己的处境已经泰然自若。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在1979年1月的华盛顿国宴上,莎莉麦莲(Shirley MacClaine)对他说,有个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很感激自己从那段种番茄的生活中学到的东西,邓小平很快就失去了耐性,打断她说,「他在撒谎」,然後向她讲述了文革是多麽可怕。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到1978年时,邓小平右耳听力已经很差,这妨碍了他参加人们表达不同意见的会议。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他更喜欢看报,每天上午都会一个人坐着读各种报告;他的办公室主任每天为他拿来十五份报纸和所有重要报告,邓小平会从中选出那些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的东西。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尽管邓小平是这个团体中年龄最小的之一,但他很快就进入了欧洲共产党青年组织的执委会。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苏联刚刚开始在这里培训中国人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邓小平被编入第七组,这个组专为培养国际共运的中国最高层领导人而设。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他幼年接受儒家教育时就很优秀,学会了背诵大段的儒家经典。从事地下工作时他学会了不留下任何字迹,只把事情记在脑子里。邓小平不用稿子就能做一个小时条理分明的讲话。毛泽东曾把他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0-12]但邓小平的同事很少感到有「绵」的存在。与毛泽东不同,邓小平不喜欢报复,但是只要他断定符合党的利益,即使是忠实於他和他的事业的人,他也会将其革职。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邓小平之所以能挺过难关,固然是因为他和妻子儿女的亲密关系,以及以往克服艰难险阻而形成的自信,但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直到1976年都跟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有着特殊关系。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毛毁了他的很多同志,但是自1930年代邓小平作为毛派第一次受到整肃时,他便跟邓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毛泽东整过邓小平两次,但从没有把他置於死地。他只是让邓小平靠边站,以便今後可能时再启用他。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自16岁离家之後,他再没有回去看望过父母或回乡探过亲。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有人认为他独断专行,不尊重别人的意见。知识分子对他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压制大胆敢言的人很反感。有人认为他过於急躁,太想冲在前面,太想强调纪律。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1911年,一小批反叛者在武昌占领了湖广总督和第八镇统领的官署,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帝国体制随之土崩瓦解。1911年的事件被称为「辛亥革命」,倒不如将它称为「崩溃」更为恰当。它不是组织有序的革命力量带来的结果,而是对帝国体制失效作出的反应。一些有才华的朝廷要员对中国面临的问题作了很有洞见的分析,也提出了创新建议,但是从整体上说,统治者无力完成使帝国体制应对挑战的使命。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孙中山曾与兄长一起在檀香山读书多年,他後来成了一名出色的宣传家和筹款人。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但是,面对混乱的国情,他既缺乏组织能力,也缺少建立有效政治体制的必要支持。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在并不稳固的军阀同盟的支持下,他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首脑,可是他无力控制腐败和通货膨胀,从而失去民心,在後来的内战中输给了更加团结的共产党;後者在抗战期间建立了强大的党和军队,并利用城市居民对於物价飞涨的恐惧和农民想通过重新分配地主财产获得土地的愿望,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他在内战期间积蓄的军队足够强大,加上共产党的组织纪律和宣传,使他得以在1950年代初建立起一套政治结构,比帝制时代更深地渗入到乡村和城市。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邓小平上台时,毛泽东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体系,引入了现代工业——这些都是邓小平可以利用的优势。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1978年美国从越南撤军後,苏联变得咄咄逼人,因此西方各国乐於帮助中国进一步疏远苏联。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中国得以进入新市场——日本、台湾、南韩、香港和新加坡——并获得新技术,它们也为中国提供了欠发达国家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范例。与东欧各国不同,中国在1960年代就彻底摆脱了苏联,这意味着它的领导人在决策时可以只考虑什麽对中国最有利。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邓小平1974年会见一个美国的大学代表团时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一向认为,从我出生那天起,就在上着人生这所大学。它没有毕业的一天,直到去见上帝。」[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他父亲为他起的名字是「邓先圣」,他按私塾先生的建议改为「邓希贤」,这也是他上学和在法国时使用的名字。他去苏联时的名字是「克列佐夫」(Krezov),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名字是「伊万・ 谢尔盖耶维奇・ 杜佐罗夫」(Ivan SergeevichDozorov)。1927 年回国後他使用了「邓小平」这个姓名。
20 May, 2013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0-9]从1931 年到1997 年去世,邓小平一直使用「邓小平」这个名字。他父亲为他起的名字是「邓先圣」,他按私塾先生的建议改为「邓希贤」,这也是他上学和在法国时使用的名字。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他又娶了第四个妻子夏伯根,她生了三个女儿。邓小平父亲最富有时,拥有近四十亩地和几个帮他干农活及养蚕的长工。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邓小平後来也回忆说,他非常敬重自己的母亲,父亲不在家时她总是悉心照料着家务;但是她在1926年便已去世,只活了42岁。毛泽东反抗自己的父亲,邓小平却没有,他只是疏远父亲而已。邓榕回忆说,在後来的岁月里,爸爸从来不提他自己的父亲(他死於1936年)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跟中国其他更为偏远的内地相比,广安与外界有着更多的接触,流经广安县城的曲江水面宽一百多米,通过另外两条河与90公里以外的重庆相连,从重庆乘汽船五日便可到达上海。早熟的邓小平也加入了这场运动,跟同学们一起走上广安街头游行示威。1919年秋天,他还参加了重庆抵制日货的运动。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1-19]直到邓回国後,两人在武汉一次会议上再次相遇,才有了一段短暂的恋情并结了婚。邓小平和张锡媛跟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成了邻居,一起从事地下工作。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医院的条件很差,她在生产时染上产褥热,几天後便去世了,没过多久新生儿也夭折了。据说妻儿的死亡让邓小平深感悲痛,但他立刻回到工作中。在这惨痛的一年间,回到上海等待重新安排工作的邓小平,又与上海一个既聪明又有自由思想的女革命家阿金(金维映)结为伴侣。[1-20]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在後来所谓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第一落中,他被撤销了会昌县委书记一职,并和三个同事(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谢唯俊和古柏)一起受到严厉批评,後被派往外地以示惩罚。邓小平受到严厉指责,被称为「毛派头子」,甚至他的第二任妻子阿金也加入了批判他的行列,和他离婚,嫁给了批他的人之一、在法国时就和邓相识的李维汉。幸运的是,邓小平的另一位在法国时的故交、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在他下放几个月後把他叫回来,委任为江西省委宣传干事。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当邓小平在1957年11月陪同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邓小平有理有据地严辞反驳了苏共的大理论家苏斯洛夫(Mikhail Suslov),令毛泽东大为激赏,会议结束时他指着邓小平说:「看见那个小个子吗?他非常有见识,前程远大。」[1-30]据赫鲁晓夫回忆,「毛泽东认为他是领导层中最有前途的成员」。[1-31]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反右运动毁掉了中国大批最优秀的科技人才,也使很多人疏远了中共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毛头脑发热想出来的这种乌托邦式的大跃进,要以蛮干的方式在短短几年内彻底改造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大跃进开始後,特别是庐山会议以後毛泽东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时徵求身边干部的意见,很多忠实於毛的人也变得沉默不语。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此外,他和不少人都认为,毛泽东在内战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作出的决策往往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他们宁愿把怀疑放在一边,一心执行毛的命令。邓小平後来对女儿说,他很後悔自己没有作出更多的努力,阻止毛泽东犯下这些严重错误。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一次政变中被他的同事赶下台。毛泽东本来就对那些不对他言听计从的部下感到不放心,这一事件後更多地谈到接班人问题,也越发坚定地要求对他个人的彻底效忠。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1965年2月,毛泽东让妻子江青引发批评,说党的干部没有完全拥护毛的革命路线,并在1966年5月中旬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亲自带头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例如,刘少奇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指责毛泽东要为大跃进的失败负责,并且拒绝为自己当初的支持承担全部责任。这使毛泽东十分气愤,决心把他除掉。
20 May, 2013
第1章 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幸运的是,他早就养成了不留任何字迹的习惯,而他的工作也从未使他与国民党官员有过密切接触。在1969年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江青要求把邓小平开除出党,被毛泽东拒绝。毛继续保护邓小平,以防他受到激进派的攻击。
20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分配给邓小平的工作是对体力要求较轻的钳工,很像50年前他在法国工厂干的事情。修造厂离家只有一公里,当地人修了一条安全的专用路从他家通往工厂,使邓小平夫妇每天步行上下班时不会遇到外人。[2-2]工厂职工们都知道邓小平的身分,但邓小平告诉他们叫他「老邓」就行,这是中国人对年长同事的常见称呼。
20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他需要躺在硬板床上,为了避免生褥疮,每两个小时要给他翻一次身。邓小平在邓榕、卓琳和夏伯根的帮助下,负责白天为邓朴方翻身。邓小平还帮他洗澡按摩。後来有一位外国客人提到文革时,邓小平情绪激动地称之为一场灾难。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他首先接见了林彪手下的主要军队领导人,以确保他们对自己的忠诚。1971年9月初毛泽东乘火车从杭州回北京时,列车在上海停下。由於他对林彪深怀戒心,担心个人的安全,因此没有离开火车,而是让上海的前造反派头头、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的王洪文和与林彪关系密切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登上他的火车。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由於他对林彪深怀戒心,担心个人的安全,因此没有离开火车,而是让上海的前造反派头头、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的王洪文和与林彪关系密切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登上他的火车。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2-29]周恩来向他汇报了很多老干部的遭遇,毛泽东说,没想到会有那麽多人受到如此严重的迫害。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有观察家认为,周恩来对林彪之死会幸灾乐祸,其实他深感不安。他一向以个人感情上的强大自制力闻名,可是在林彪坠机後不久,当他向副总理纪登奎说明国家面临的困难局面时,不禁潸然泪下,必须停顿片刻以控制个人的感情。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周恩来对林彪之死的这种情绪反应,可能有若干原因。他知道,林彪虽然是个着名的激进派,但他务实、重秩序,周恩来很容易与他共事。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到那时为止他尚能避免毛泽东对他的猜忌和惩处——两个二号人物,刘少奇和林彪,都因此而丧命。他一直设法只当三号人物,现在自己却也成了二号人物。他知道毛泽东会疑心。确实,毛在两年之後便开始批他。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毛泽东用这些话把迫害陈毅的责任推给了他过去「最亲密的战友」林彪。毛泽东在数九寒天身穿睡衣,披着一件外套,显而易见的带病之躯拖着颤抖的双腿。他虚弱的身体和言辞打动了参加追悼会的人。为了跟文革的受害者和解,他以这样的状态前来向一个受人爱戴的同志表达歉意和尊重,还有比这更好的方式吗?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周恩来在1972年5月查出患了膀胱癌,但从这时直到1973年年初,他依然从事着繁重的工作。[2-35]在林彪坠机後的混乱时期,周恩来利用他与另一些干部之间独一无二的密切关系,使国家避免陷入更严重的动乱。[2-36]在罹患癌症的早期,周恩来殚精竭虑,继续想办法让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在需要个人高超的协调手腕才能应对的形势下,无人能够取得周恩来那样的成就。[2-37]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但是,周恩来对文革受害者的帮助是有限的,因为他担心这会触怒毛泽东,而他的担心看来也很有道理。周恩来在1956年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之後曾惹恼过毛泽东,他当时私下对毛说,自己从良心上不能赞成毛的冒进的经济政策。自那次受到批评後,他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一直小心翼翼,避免让毛泽东找到理由怀疑他没有全心全意贯彻毛的意图。[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2-40]尽管如此,毛泽东在1958年1月还是对周恩来大发脾气,他说周恩来离右派只有五十步远,这一斥责让周恩来进一步退缩。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例如陈毅的家人就对他没有保护陈毅很气愤,一些没有得到周恩来帮助的受害者家属也有同样的心情。还有一些人则说他助纣为虐,对於文革的浩劫难辞其咎。有人问,倘若周恩来没有阻止政权的垮台,那些罪恶难道不是能提前结束吗?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他首先说,他已经听过向他所在工厂的全体工人传达的有关林彪和陈伯达罪行的文件。他表示,林彪虽然当将军有一套,但在长征期间曾秘密夥同彭德怀反对毛主席。他还回顾往事说,林彪在抗美援朝时拒绝了毛主席让他率军作战的要求。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的意图,但他不同意林彪只讲「老三篇」、把毛泽东思想简单化的做法;还有更多的毛主席着作应当得到运用。邓小平又说,林彪和陈伯达欲置他於死地而後快,他感谢主席在文革期间保护了他。邓小平毫无愧疚地讲着他认为毛泽东爱听的话。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邓小平承认,文革揭露他的错误是完全应该的。他在信中还试图打消毛泽东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的担忧:他说自己绝不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翻案(「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他与外界的沟通主要依靠三位女士,一个是随时陪伴於他左右的生活秘书张玉凤,还有所谓的「两位小姐」:他的译员唐闻生(「南希」)和他的「外甥女」王海容(其实是毛的表兄的孙女)。毛是在自己的专列上与张玉凤相识的,当时她被安排做毛的服务员。张玉凤长得颇具姿色,又有心机,政治上也很精明,虽然她没有多少经验,理解不了复杂多变的上层政治。「两位小姐」本来是外交部派去的人,在毛泽东接见外宾时做他的助手。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高层人士都知道,毛泽东不喜欢周,但又离不开周。1930年代周恩来在上海工作时,培养了一批为他工作的内部谍报人员,这些人的身分一直保密,而且仍然效忠於周恩来,毛泽东对於除掉这样一个掌握着如此巨大的秘密支持者网络的人是有所顾虑的。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毛与周的问题不是担心周恩来有可能篡权,而是周的声望超过自己的声望,还有就是他同美国打交道时可能太软弱。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基辛格於1973年11月抵达北京时发现周恩来的权力已被毛泽东大大削弱。周恩来对「现代大儒」(太温和、不为中国的国家利益而战)这样的指责十分敏感,因此当基辛格说中国仍然受到孔子的影响时,周恩来勃然大怒。据基辛格的回忆,在他们长达几十个小时的会谈中,周恩来发脾气这是仅有的一次。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他与外界的沟通主要依靠三位女士,一个是随时陪伴於他左右的生活秘书张玉凤,还有所谓的「两位小姐」:他的译员唐闻生(「南希」)和他的「外甥女」王海容(其实是毛的表兄的孙女)。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江青很会揣摩毛的心情,而且一直在伺机整周恩来。这时她觉得时机已到,便发动了对周的批判,说他喜欢对美国人低头哈腰。她把周称为「投降派」。[2-80]毛泽东想让中国外交的腰杆儿更硬,因此也乐意狠批一下周恩来。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1956年以後邓小平成了党的总书记,他和周恩来的关系在党内事务上有时变得很尴尬:周恩来在党内排名上高於邓小平,可是他要向负责党内日常事务的邓小平汇报工作和接受指示。[2-82]周恩来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保护邓小平。[2-83]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据说,在中共十大後不久,毛泽东为了考验王洪文和邓小平,曾经问过他们,自己死後会发生什麽情况。王洪文说,主席的革命路线将会继续。邓小平深知各大军区司令员的权力,他说,可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在清除林彪对军队影响的同时,毛泽东还在社会上开展了一场批判林彪余党的政治运动。有人发现林彪在读过的书的页边上写有尊孔的话,於是这场批判林彪和另一个被指责有中庸倾向的人——周恩来——的运动,便被称为「批林批孔」运动。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事实上,有些大胆的人只在与可靠的朋友的私下交谈中会竖起四个指头,然後晃动大拇指,意思是不光有「四人帮」,还有第五个人:毛泽东。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毛泽东决定派邓小平去纽约,是因为他考虑到周恩来太软弱,不是一个能让他放心的代表。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2-101]他在1974年谨小慎微的风格与1978年夏天之後会见外宾时所表现出的自信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他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已很有经验,而且毛泽东已不在人世,无法再听人向他汇报邓小平的言论。
21 May, 2013
第2章 从放逐到返京:1969–1974
2-105]邓小平只领到了十来块美元供旅途之用,他的秘书王瑞林在沃尔沃思连锁店替他为孙子买了几个39美分的玩具。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周恩来做报告时,很多人大代表都为他痛苦的表情落下了眼泪;念完报告後,他们全体起立,向他热烈鼓掌达数分钟之久。这种情感上的反应,是他们向这位临终前的领导人表达的敬意,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工作出类拔萃;他在文革中保护了他们中间很多人,却在毛的手下蒙受不白之冤。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在1975年5月29日的一次讲话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本人从未放在一起的「三项指示」:一,反修防修;二,安定团结;三,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3-19]新的编制表完成後,空军和海军不会减少员额,但是陆军要裁员。此外,技术专业的岗位也不会减少。有些地方的军队人数要大幅减少,但是像新疆一类敏感地区,军队编制还要增加。[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两个研究和开发机构闹派性十分严重,因此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一个是主要从事核武器开发的二机部,另一个是研究弹道导弹的七机部。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1975年的形势既糟糕又麻烦。担任徐州铁路分局局长的造反派头头顾炳华能搞到武器,顽固抵制外人对他的控制。自1966年以来,顾炳华和造反派就占据着火车站附近的物资局大楼,将其作为他们个人的物资储备和供应仓库。当公安局前来抓捕一些工人时,顾炳华的同夥强行拘留了公安干警。顾炳华的同夥甚至一度夺取了徐州市党委的办公楼,把市委干部拘禁起来。[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他说,全国铁路的日装载能力估计为55,000个车皮,但现在只能装40,000多个车皮。「现在铁路事故惊人。去年一年发生行车重大事故和大事故755件。」(与此相比,1964年只有88起。)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邓小平说,有四五十年资历的人也没什麽大不了,「如果闹派性,管你是老虎屁股,还是狮子屁股,都要摸⋯⋯如果闹派性严重而又不改正的,就坚决调开。一年调他三百六十次。7月1号以後就不客气了。⋯⋯必要的话就把你调到乌鲁木齐,妻子一闹离婚,他就听话了。」[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1975年毛泽东支持邓小平选拔新的领导班子,让过去斗来斗去的人能够在一起工作。当时,分裂最为严重、最须下大力气恢复团结的省份是浙江省。[3-70]1974年,随着秩序得到部分恢复,除了江苏和浙江以外,各省的经济都有增长。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1976年10月王洪文作为「四人帮」成员之一被捕後,有人说他是个无能的激进派,既鲁莽又下流,沉溺於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实际上,王洪文曾作过一系列的努力以承担起主持党的日常工作的职责;有些了解他的人觉得,他并没有参与「四人帮」犯下的罪行。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虽然邓小平是这项工作的主角,但是与徐州的问题相比,当时仍在浙江、与现有负责同志谈过话的毛泽东对浙江问题的解决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祖籍浙江、对那里很有感情的周恩来也提供了意见。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5月3日深夜,毛泽东在自己的住处召集政治局开会。毛亲自主持政治局会议说明他有不同寻常的大事要商量,因为很久以来他都是让别人主持这种高层会议。周恩来艰难地离开医院的病床去参加会议,这是前一年12月以来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虽然此後周恩来又活了八个月,但这是两位领导人的最後一次会面。
21 May, 2013
第3章 在毛泽东手下整顿秩序:1974–1975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访问一个现代西方国家,在这里他看到了五十年前他离开之後法国发生的惊人变化,对中国已经变得多麽落後感到震惊。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邓小平知道自己正触及毛泽东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也知道,周恩来在跟情绪多变的毛泽东打交道方面要比他更有经验。周恩来告诫邓小平说,要谨慎行事,只抓具体问题,一步一步来,不要进行全面整顿。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他不怕替他们说话,为他们的事业出头。每次他在某个研究所讲话都会成为一件很轰动的事。他很快就成了中国科学家群体心目中的英雄。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邓小平接着说,虽然他的法语和俄语说得都不好,但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学习外语,以便能够阅读国外文献。他们也要学习科学理论,如果不懂数理化,不管有什麽文凭都没有能力搞科研。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毛向侄子表示,他对邓小平及其在清华大学的整顿工作有意见。毛泽东对科学规划也很恼火。他的怒气集中在一句话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胡乔木在最後一稿加进去的。毛泽东坚信,他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4-33]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4-63]他在进手术室之前对妻子邓颖超说:「我是忠於党、忠於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邓颖超把他的话告诉了汪东兴,请他转告毛泽东。[4-64]看来周恩来就像毛泽东一样,在生命的最後几个月里也很担心自己在党内的名声。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4-69]毛泽东允许邓小平纠正文革造成的很多破坏,但他仍抱着遮羞布不放,相信「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他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按你﹝毛远新﹞的描述,是中央整个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而且是所有领域都没有执行主席的路线⋯⋯这个话不好说。⋯⋯我主持中央工作三个多月是什麽路线,⋯⋯全国的形势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是好是坏实践可以证明。」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再次主持会议。邓小平很少徵求别人的意见,但是在召开这次会议前的几天,面对不断的压力,他去徵求了周恩来、叶剑英和陈云的意见。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他要力争以毛泽东最不会反对的方式避免肯定文革。他按纪登奎的建议说自己在文革期间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他在文革中成了批判对象,自己的长子跳楼致残,他对文革无疑抱有强烈的反感,但是长久以来他一直把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分开,无怨无悔地听从毛的命令。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毛泽东在会见福特时说,中国论武器装备打不过苏联,只能放放空炮,「如果说到骂人,这种本事我们倒是有一点」。[4-90]为了向邓小平施压,毛让江青及其激进派盟友充分施展了「这种本事」。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他说:主席希望干部对文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主席说,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党的基本路线。[4-92]事实上他只承认了毛主席说的话就是党的政策,但并没有说自己同意这些话。〈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他的检讨,正如他女儿所说,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政策作辩护,他仍然认为这些政策是正确的。[4-98]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在後来受到江青等激进派批判的会议上,邓小平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宁肯受罚也不说中国要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
21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在与基辛格就全球问题举行的漫长会谈中,邓小平不断重提美国从越南撤军後苏联形成的威胁。他在整个会谈中一再向基辛格施压,让美国对苏联的威胁作出更强硬的反应,基辛格则试图解释美国在对付苏联的威胁上已经做了不少事。
22 May, 2013
第4章 在毛泽东手下规划未来:1975
从短期看,邓小平是出局了。然而,他在1975年底对自己所支持的事拒不认错,使他在1977年复出时拥有了一个十分牢固的起点。那时候,他将解冻他在1975年建立并推进的人事安排和工作计划。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从1975年12月到1976年9月短短一年内,中国有四位高层领导人离开了人世。先是康生,秘密警察头子,专替毛泽东做见不得人的事,在他布置下有数百名被控背叛革命的干部遇害;他於1975年12月去世。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周恩来走在毛泽东之前,这使毛泽东得以左右周恩来追悼会的安排:他试图借机抑制群众对周的怀念,对周一生的成就只给予了以党的标准而论尽可能低的评价。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毛还试图弱化外国人对周的悼念。周恩来去世的当天下午4点,邓小平向毛汇报说,很多外国代表请求前来表达敬意。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民众自发流露的哀痛,堪与1945年罗斯福去世或1963年甘乃迪遇刺在美国引起的反应相比。中国人民还记得一年前周恩来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时虚弱憔悴的样子,故而对他的去世并不感到意外。但让他们担心的是,再也没有谁能够保护国家、使之免於毛泽东和「四人帮」的疯狂行径了。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一些在文革中受过迫害的领导人,对周恩来如此心甘情愿地与毛泽东合作深感不满;但是在群众眼里,是周恩来使他们躲过了毛泽东的极端做法。[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5-7]悼念的群众听到让他们担忧的谣言说,政治局不顾周恩来的遗愿,下令将他的遗体火化,他们愤怒地堵住了车队,直到周恩来的遗孀邓颖超向他们保证说,遗体火化是周恩来本人的要求。[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据经常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当翻译的冀朝铸回忆,很少感情外露的邓小平「刚开口读到『我们的总理』时就声音哽咽,停顿了一下。每个人也都在落泪」。[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追悼会一过,立即宣布正式的悼念活动结束。尽管报纸上刊登了追悼会的简讯和邓小平致的悼词,但与革命领袖去世时通常的做法相反,版面上几乎没有刊登任何介绍周恩来生平的文章,也没有关於天安门广场上和运送灵柩时参与悼念群众人数的官方估计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追悼会过後,按周恩来遗孀邓颖超的请求,由她陪伴周恩来的骨灰前往机场。在那里,工人将骨灰送上一架飞机,从空中撒向他奉献了一生的中国大地。[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其他北京领导人是在1973年华国锋升进政治局後,才有机会对他有所了解(参见本书附录〈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王洪文性情固执、难与他人共事,华国锋则是与观点不同的干部也能做到关系融洽。华在文革前就是高干,因此那些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容易接受他。「四人帮」也接受他,因为他们乐观地以为此人性格温顺,易於操纵。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3月21日,《人民日报》号召「深入批判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但北京的干部明白,毛泽东仍希望邓小平回心转意,这是在给他机会。[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5-36]但是消息不胫而走,4月4日星期日那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估计超过了200万人)。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这次人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比我见过的任何国家葬礼都要感人。这种政治示威与我在中国见过的任何事情大相迳庭。⋯⋯大批人群的行动是发自於信念⋯⋯表达着多年来暗流涌动的思想感情。这是⋯⋯对周恩来去世後所受待遇的愤怒,是反抗毛泽东的精神,是对中国未来的忧虑,是对那些肯定会惩罚示威者的人的蔑视。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4月5日星期一的黎明前,北京市派出大约200辆卡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把花圈扔到车上拉走了。天亮之後人群又涌入广场,人数超过10万。当他们明白了发生的事情後,群情激奋,开始高呼:「还我花圈,还我战友!」无畏的人群冲击人民大会堂,点燃汽车,砸毁自行车,追打一位外国摄影记者,还攻击了一座驻有民兵的小楼。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当时在中央档案馆工作的高文谦说,对毛泽东来说,4月5日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事情是「十分令人沮丧的。⋯⋯以往他总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民众的山呼『万岁』,而如今竟成为人们声讨的对象,⋯⋯﹝他﹞身後恐怕也难逃历史的清算。⋯⋯毛泽东内心的沮丧和恐惧的心情可想而知」。[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一些了解内情的北京干部相信,直到4月5日之前,毛泽东一直保留着让邓小平和华国锋共同承担领导责任的可能。但是4月5日群众表现出的对邓小平的拥护程度,使这件事变得根本不可能了:华国锋将被邓小平压倒。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邓小平在6月30日也接到通知,他可以从东交民巷的临时住处搬回宽街的老住所。即使在弥留之际,毛泽东也没有完全放弃邓小平。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即使在弥留之际,毛泽东也没有完全放弃邓小平。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北京也有强烈震感,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结构受损。如同帝制时代一样,有人认为这场灾难是上天对统治者不满的徵兆。邓小平一家人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一直住到他们不再担心房子倒塌为止。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华国锋想跟「四人帮」搞好关系,可是他们却要唱自己的戏。大体而言,他们是激进派的宣传家,华国锋则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此外,华国锋的晋升也使「四人帮」有理由把他视为劲敌。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当时还很少有人敢於说出很多人的心里话:其实「四人帮」本是一个以毛主席为首的「五人帮」。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当时还很少有人敢於说出很多人的心里话:其实「四人帮」本是一个以毛主席为首的「五人帮」。的确,据说当王震小心翼翼地问叶帅对「四人帮」的看法时,叶帅担心可能有人窃听,便展开右手的四个指头,并把拇指弯向掌心,他的意思是,等毛泽东撒手人寰之後再说吧。哪怕这个故事是捏造的,北京也有很多人相信它,它也符合叶帅的风格。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毛泽东的去世让举国陷入受政府引导的悲痛之中。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江青曾对她的西方传记作者洛葛仙妮・维特克说:「性爱在最初几次是很迷人的,但能长久使人着迷的是权力。」[5-58]毛泽东去世後,她曾骄傲地宣布自己是毛泽东最忠实的一条狗。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也许她还应当在「狗」前面加上「会咬人的」,这更能说明她的特长:她在肆无忌惮地毁灭毛认定的打击目标这一点上无人能比。清楚她来历的有教养的人,私下嘲笑她是一个专门和上层人物打交道的荡妇和不正当地发迹的二流戏子。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清楚她来历的有教养的人,私下嘲笑她是一个专门和上层人物打交道的荡妇和不正当地发迹的二流戏子。她缺少那种自然而然获得权力的人所具有的自信和风度,表现出急於登上高位者的傲慢。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5-58]毛泽东去世後,她曾骄傲地宣布自己是毛泽东最忠实的一条狗。也许她还应当在「狗」前面加上「会咬人的」,这更能说明她的特长:她在肆无忌惮地毁灭毛认定的打击目标这一点上无人能比。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通过为毛泽东办事,她得到了反击的权力。作为毛泽东最坏的一面的化身,她很容易在中国为千夫所指。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10月5日下午叶帅分别与华国锋和汪东兴商量,他们决定由华国锋发出通知,在第二天10月6日晚8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临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这也有常例可循);宣布的会议内容包括三个重要问题:出版《毛选》第五卷,筹建毛主席纪念堂,研究毛主席在中南海过去的住所的用途。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10月5日下午叶帅分别与华国锋和汪东兴商量,他们决定由华国锋发出通知,在第二天10月6日晚8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临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这也有常例可循);宣布的会议内容包括三个重要问题:出版《毛选》第五卷,筹建毛主席纪念堂,研究毛主席在中南海过去的住所的用途。通常参加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只有华国锋、叶剑英、王洪文和张春桥。这些议题都是王洪文和张春桥不肯错过的。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将近8点时王洪文从东门迈步走进房间,立刻就被警卫扭住。他怒斥道:「我是来开会的,你们这是干什麽!」警卫把他摁倒在地拖进了大厅。华国锋起身说道:「王洪文,你犯下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中央要对你进行隔离审查。」王洪文被押出大厅後,张春桥也提着公事包准时到达。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王洪文被押出大厅後,张春桥也提着公事包准时到达。他正要从东门进入大厅,也被警卫抓住铐了起来。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华国锋向他宣布要对他的罪行进行审查,他也乖乖就范。姚文元一到,在楼外就被逮捕了。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35分钟之内,没放一枪一弹,没流一滴血,「四人帮」的威胁就被消除了。[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大约在同时,华国锋和叶剑英还派出一队特别人马前往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以确保「四人帮」余党无法向社会传播消息,不公布任何新闻,直到把「四人帮」骨干分子全部抓起来为止。「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接下来要抓紧解决的问题是,「四人帮」作为政治局委员一直抵制华国锋成为正式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因为江青也在觊觎这个位置。为此,叶剑英在西山自己家中召开了一次没有「四人帮」的政治局会议。会议从晚10点一直开到凌晨4点,会上一致推举华国锋担任党的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四人帮」被捕两天後,上海的余党因为与他们联系不上怀疑出了麻烦,开始为武力反抗作准备。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同时,安全部门的干部也在甄别「四人帮」过去的部下中哪些人是最危险的。抓捕「四人帮」後的第二天,北京大约抓了30名「四人帮」的铁杆亲信。公安干部继续监视那些可能构成安全威胁的人。[5-70]毛远新也被逮捕。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四人帮」被捕的消息突然公布,让已经厌倦了无休止斗争的民众欣喜若狂,也消除了他们对那些人会卷土重来的顾虑。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华国锋第一次出示了毛泽东在4月30日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访华期间给他潦草写就的纸条:「你办事,我放心」。[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与会者向他表明了支持他当选的态度。华国锋与「四人帮」的斗争後来被一再说成善恶之间的伟大斗争,是追求正确路线的党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就像中国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很多故事一样,这其实属於成王败寇的老生常谈。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不过,这一次就像1949年一样,获胜者确实得到了真诚而普遍的拥护。
22 May, 2013
第5章 在毛时代终结时靠边站:1976
12月10日,即抓捕「四人帮」两个月後,邓小平因前列腺疾病住进了解放军301医院。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但是,很多人低估了华国锋和他的改革信念。後来的官方历史对华国锋脱离毛的路线的意愿和支持中国对西方实行开放,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华国锋还派一个又一个代表团出国学习现代技术。是他——而不是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的经济特区,并进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试验。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人们估计邓小平为了重返工作岗位,会写信公开表示接受华国锋的领导。邓小平也遂了他们的心愿。他在1976年10月10日的信中就已说过:「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华国锋同志是最适合的毛主席的接班人,就年龄来说可以使无产阶级领导的稳定性至少可以保证十五年或二十年之久。」[6-29]4月14日邓小平对信作了稍许修改後,华国锋同意将其印发党内。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决议需要得到一个月後召开的党代会的正式批准,但邓小平在全会上已正式恢复了他在1975年4月5日以前的全部职务: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党的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和解放军总参谋长。政治局常委的五人中邓小平排名第三,位於华国锋和叶帅之後,李先念和汪东兴之前。[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6-39]民众在1976年清明节时的感情宣泄和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辩论,都证明这句话并非夸大其辞。邓小平复出之後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是在7月30日大陆和香港之间的一场足球赛上。当广播喇叭宣布他来到体育场时,全场起立对他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邓小平不断会见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提问的焦点始终如一:中国能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做些什麽?邓小平对科学在中国的复兴中所起的作用持有一种近乎着魔的信念,并因此批准了一些相关项目。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9月份,已经是邓小平敦促教育部干部采取行动两个月以後,他的努力仍然受到阻挠。毛泽东曾说部队里的人都怕邓小平,现在邓大司令又把枪口对准了教育部:「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後,他的正式排名在华国锋主席之後。但作为总参谋长,他要负责军队的规划工作。[6-68]此外,他有多年领导军队的经历,他要维持他个人对军队的控制权,以免落入华国锋手中。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希望军队的领导干部严格服从自己,他也随时准备要求他们严格服从。军队很清楚邓小平与华国锋相比,对军队握有更大的权力。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理论动态》在1978年5月10日出了第60期简报,标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71]该文已经酝酿了数月,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中央党校理论教研室孙长江和《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他是中央党校1977年秋季入学的学员——数易其稿而完成。[
31 May, 2013
第6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汪东兴和吴冷西也正确认识到,文章批判「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是在攻击「两个凡是」,并且是在暗指应当对此负责的人——华国锋和汪东兴。
4 June, 2013
开创邓小平时代:1978-1980
按中央工作会议取得的一致意见,华国锋保留了他的正式头衔:党的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则继续担任他的职务:国务院副总理、党的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但是外国媒体和外交界像中国民众一样,很快就明白了副总理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头号领导人。
4 June, 2013
开创邓小平时代:1978-1980
於是他们决定不给他全部头衔,并在他和另一个旗鼓相当的人——陈云——之间维持权力平衡。给邓小平实际权力,却不给他正式的名衔,这种奇怪的安排能够运转,是因为大家都明白内情,也因为邓小平本人更感兴趣的是实权,而不是名衔。他愿意在没有正式名分的条件下接过工作,不要求公开张扬。
4 June, 2013
开创邓小平时代:1978-1980
他愿意在没有正式名分的条件下接过工作,不要求公开张扬。 从1978年12月的三中全会到1979年12月,当邓小平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开始架空华国锋时,他和华国锋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中谈起对方时仍然保持了相互的尊重。
4 June, 2013
第8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有一篇文章说:「请大家扪心自问,没有毛泽东的支持,林彪能获得权力吗?请大家扪心自问,难道毛主席不知道江青是叛徒?没有毛主席的同意,『四人帮』能达到打倒邓小平的目的吗?」[8-2]不难理解,毛泽东的前贴身卫士和忠实的维护者汪东兴,为何会对这些批评感到恼火。
4 June, 2013
第8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但是,当抗议者吸引了大批群众,开始反对中共领导的根本制度时,他断然采取措施压制了这种挑战。正像一个省委第一书记後来所说的,邓小平对民主的看法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如果龙真的出现,他就害怕了。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在1978年以前,虽然中国仍然比较封闭,但他们都把外交视为大事,亲自承担着领导外交的工作。 毛泽东会见外国人时散发着帝王般的自信,谈论哲学、历史和文学,纵论天下大势。周恩来在国内外会见外宾时,则表现得博学而儒雅,他态度亲切,体贴入微,对客人照顾得十分周到。他既谈大事,也愿意讨论细节。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9-6]邓小平十分清楚,胡志明在1965年写下的遗嘱中说,越南要成为主宰印度支那的强国,而中国并不认同这种说法。[9-7]他还知道,中国从1972年开始牺牲中越友谊跟美国改善关系,这也让越南人心中不快。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胡志明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中国住过多年,他努力与中国和苏联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9-14]那时苏联正在与越南加紧合作,中国则与柬埔寨合作以阻止越南在东南亚称霸。邓小平後来对李光耀说,停止援越不是因为中国难以同苏联的援助数量一争高下,而是因为越南人要在东南亚谋求霸权。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越南一旦和苏联联手,中国能否与亚洲另一个较大的共产党国家北韩维持良好关系、不使其变成另一个「亚洲的古巴」,就变得更加重要了。金日成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在中国总共住了将近20年,直到1945年才回到北韩。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北韩国土虽小,自视却很高,表现之一是,它很在意出席每年国庆日庆典的外国官员的人数和级别。中国的文革已经结束,各国领导人纷纷恢复对北京的访问,金日成便搞起了「请帖外交」,告诉那些计划访问北京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首脑,他们如果来北韩访问也会受到欢迎。在1977年有三位外国高级官员接受了金日成的邀请,即东德、南斯拉夫和柬埔寨的三位代表。[9-36]金日成以宫廷式的排场接待了他们。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被单独安排在宫殿一般的住处;东德领导昂纳克(Erich Honecker)到访时,受到了他有生以来最隆重的欢迎。[9-37] 金日成为了1978年9月9日的建国30周年大庆,想方设法让外国高级官员来北韩出席庆典。邓小平在北韩访问五天,给足了金日成面子。他也是出席庆典的外国官员中级别最高的。金日成很高兴有这样一位中国高官接受他的邀请,在整周的群众大会上,一直让邓小平陪伴在身边。[9-38]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他决定,首先要立场强硬,现代化的和平环境只能等等再说。他甚至决定与柬埔寨的波尔布特(Pol Pot)合作,此人因大肆杀戮而在国际上恶名昭彰,但在邓小平看来,他是唯一拥有足够军队的柬埔寨人,能够成为对抗越南人的盟友。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9-53]1963年马来西亚取得独立後,马来人害怕拥有强大政党的华人可能主导他们的政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口的75%是华人、当时仍是马来西亚一部分的新加坡在1965年遭到遗弃,被迫变成了一个独立国家。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新加坡:1978年11月12–14日 邓小平很清楚,新加坡这个75%人口是华人的国家,并不想在它更强大的邻国面前显得过於亲中。邓小平也明白,新加坡作为一个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国家,面对苏联和越南在该地区的扩张势力,只能适应强权的现实。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但是他还知道,新加坡的李光耀总理对地缘政治的现实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力,并且在东盟和西方政府都很有影响。因此,他希望李光耀帮助他说服东盟对抗越南,甚至说服美国在中越发生冲突时为中国提供帮助,或至少不给中国造成妨碍。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事实上,尽管他会讲四种语言,但他的汉语说得并不流利;他在与邓的会谈中讲英语,这既表示他不受制於自己的种族背景,也表示他首先效忠於新加坡。而邓小平只会讲一种语言,那就是带有四川口音的汉语。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邓小平和李光耀都态度谦和,希望淡化个人差异:李光耀事先简单了解了邓小平的习惯,专门为他备好痰盂和烟灰缸(还在墙上专门安装了一个排烟管道);但是邓小平也了解李光耀的习惯和过敏症,与他在一起时既不抽烟也不吐痰。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当他们见面时,新加坡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是个秩序井然、乾净整洁的城市国家,而巨大的中国仍然贫穷而混乱。中国的人口是新加坡的400多倍,但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知识和金融中心,它有一个强势的领导人,具备超越其国土面积的影响力。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他不用笔记,像基辛格和周恩来一样,全凭自己的综合分析和长远历史眼光纵论地缘政治的大势。最让李光耀印象深刻的是,邓小平对苏联和越南的威胁给予严重专注,犹如芒刺在背。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邓小平知道李光耀在美国政界很有名望,因而他表示说,希望李光耀能在他访美之前向美国转告中国十分担心越南入侵柬埔寨。李光耀後来确实这样做了。[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李光耀说,东盟各国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民族融合。使邓小平感到意外的是,李光耀告诉他,东南亚各国更害怕中国而不是越南。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让李光耀感到吃惊的是,邓小平接着问他:「那麽你和东盟各国想让我们做些什麽?」李光耀答道:「停止电台广播。」邓小平说,他需要时间考虑一下。这让李光耀很意外,邓小平不同於他遇到的任何其他领导人,他在面对令人不快的事实时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虽然李光耀接受的是英国教育,但他学过中国史,能够体会邓小平的生活背景。他们都是坦率的现实主义者,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他们年轻时便担当大任,坚信强势的个人领导之必要;他们深谙权力之道,在战略思考中考虑历史大势。在中国大陆以外,除了香港环球航运集团创建人包玉刚,没有任何领导人,能够像李光耀那样与邓小平建立如此深刻的交往。
4 June, 2013
第9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但是1920年他去法国时曾在新加坡停留过两天,这让他对新加坡在其後五十八年间所取得的进步大为惊叹,因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仍在贫困中挣扎。邓小平当时尚未决定在中国实行什麽政策,但新加坡使他更加坚信中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曾感慨道:「如果我只管上海,我也许能让它迅速改变面貌,可是我得管整个中国。」[9-66]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8月初的时候在北京的日方谈判人员已经充分相信,中国会在缓和条款语气上作出让步,於是园田直亲赴北京加入了谈判。後来据日本外务省条约局副局长东乡和彦说,邓小平显然已经作出「政治决定」,当黄华外长接受了日方的措辞时,「我们非常高兴,我在桌子下面和我的上司紧紧握了一下手」。采用缓和语气的反霸权条款措辞如下:「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在这两次激动人心的访问之间,邓小平1978年的访日之行在日本人民中间同样引起了震撼性的反响。在中国与这个相邻岛国2,200年的交往史中,邓小平是第一个踏上日本国土的中国领导人,也是第一个拜会日本天皇的人。[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30年後的1998年,另一个外国政要——南韩总统金大中——向1973年救过他性命的日本人表达谢意,给日本民众留下了同样难忘的印象。南韩中央情报局曾在东京绑架了金大中,把他放在一条小船上试图将他淹死,多亏一支勇敢的救援队他才获救。金大中试图克服南韩人对日本的敌意,他满怀真诚地用日语演讲,韩日两国不应当往回看,只应向前看,走向和平与友好的未来。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这是邓小平副总理下决断的结果。」福田说,他只了解战前的中国,希望有一天能再次访问中国。邓小平立刻答道:「现在我就代表中国政府邀请首相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10-14]他的东道主当场接受邀请,「我一定要访问中国」。然後福田谈到了要加强两国关系,邓小平笑着说:「日本也把穷人﹝中国﹞当朋友,真了不起。」[10-15]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园田直和黄华签署并互换了正式文件後,邓小平出人意料地给了福田一个热情的拥抱,福田显得有些尴尬,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将其视为善意的表达(邓小平通常对外国的共产党同志才会有这种举动)。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邓小平对他的东道主说,他来日本有三个目的:一是互换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文件,二是向几十年来致力於改善中日关系的日本友人表达中方的感谢,三是像徐福一样来寻找「仙草」。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廖承志比邓小平大四岁,很受日本人的喜爱。他们知道他生於日本,在日本念完小学,又就读於早稻田大学,多年来在北京接待了很多日本客人。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孙中山的重要接班人之一,1925年遭政敌暗杀身亡。廖承志像邓小平一样参加过长征,1945年成为中央候补委员。他对日本有直觉上的理解力,与日本人有密切的私人交往,在中国又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无论他之前还是後来的中国领导人都难以与他相比。他是邓小平日本之行的理想旅伴。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邓小平拜会了前首相田中角荣、参议院议长保利茂和自民党党魁大平正芳,然後又去国会参加了招待会。当时田中角荣正因洛克希德(Lockheed)丑闻而被软禁,很多日本人都躲着他,但邓小平主动提出前往田中角荣的私邸拜会。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他说,在他见过的外国领导人中周恩来给他的印象最深,「今天会见邓副总理,使我有当年会见周恩来一样的感受」。[10-23]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该厂刚在生产线引进了机器人,号称全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工厂。邓小平参观了生产线,听人介绍说每个工人一年平均生产94辆汽车,邓小平说,这要比中国排名第一的长春汽车厂多出93辆。他在参观完日产公司後表示:「我懂得什麽是现代化了。」[10-26]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当有记者提出钓鱼岛归属的问题时,气氛骤然紧张,然而邓小平回答说,中日两国看法不同,对钓鱼岛的称呼也不同,不妨先把问题放一放,把它留给後人,他们会比今天的人更聪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最後,在回答毛泽东在文革中给国家造成的灾祸时,邓小平说:「这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的错,而是我们大家的错,我们很多人都犯过错误;我们缺少经验,缺少判断力。」他又说:「我们很穷,也很落後。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很多东西。」[10-28]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次日,新日铁社长和日中经济协会会长稻山嘉宽陪同邓小平乘气垫船(当时在中国闻所未闻的一种快船)穿过东京湾,参观了新日铁的君津制铁所。君津制铁所是一个自动化钢铁厂,仅此一家工厂生产的钢铁量,就相当於当时中国全部钢铁厂总产量的一半。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事实上,在邓复出之前,以君津为范例的宝山钢铁厂已经在筹划之中。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邓在关西地区的一家饭店走过一个充满喜庆气氛的房间,瞧见一个穿着漂亮白衣的女子,便问那里在做什麽,当听说正在举办婚礼时,邓问道他是否可以看一看。一对新人很高兴他们的婚礼将成为国际新闻,愉快地摆好姿势和邓小平合影,旁观的人都觉得颇为有趣。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然後他从京都乘专列去了奈良,这座城市也是依照中国样式兴建的,建城时间甚至比京都还要早。邓小平参观了按南宋寺庙风格建造的东大寺,与奈良市的官员共进午餐。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邓小平在松下不但看到了大规模生产的彩色电视机,还看到了尚未进入中国的传真和微波设备。邓小平知道松下幸之助的名望,称他为「管理之神」,并请他把所有最新技术都教给中国人。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在邓访日之後,中国的小学生被教导说,当记者问邓小平对新干线列车有什麽看法时,他给出了完美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快,真快!」——他既承认外国技术的价值,又没有伤害中国人的自尊。
31 May, 2013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1978
日本领导人在邓小平访日期间的言行,也对日本民众起了很好的作用。甚至多年以後,年轻人在评价接待过邓小平的老一代日本领导人时,都将他们称为「大人物」——这个称呼的意思是,他们不同於後来那些陷於财政琐事和无聊的派阀之争的人。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万斯在6月28日将美方关於关系正常化谈判的建议电传给伍德科克,让他转交黄华外长:如果美国人民和台湾人民的文化与商业交往能够得以继续,同时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那麽总统准备在中国宣布的三原则框架内实现关系正常化。谈判将在北京每两周举行一次,依次讨论关系正常化之前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11-39]在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中,他有两个助手章文晋和韩念龙,二人都是擅长跟美国人打交道的出色外交官。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伍德科克答道,他认为在关系正常化以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会接受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中国的统一——当时很多美国官员也和中国官员一样,认为这会在几年内发生。伍德科克说,头等大事是完成关系正常化。邓小平说:「好。」 话音一落,僵局随之冰释。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邓小平当时的另一个重要考量,是苏联从南部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他当时相信存在着很现实的危险:苏联有可能进入越南,经由泰国和马来西亚向马六甲海峡扩张。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蒋经国是在半夜被叫醒,得知即将发布公报的消息的,台湾人的愤怒一如北京人的欣喜。台湾官员及其在美国国会的朋友怒不可遏,一些保守派也跟着声讨打算与「共产党敌人」合作的美国官员。但是,文化差异极大的两个大国将携手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这一前景无论对美国民众还是中国民众都很有吸引力。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但是,文化差异极大的两个大国将携手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这一前景无论对美国民众还是中国民众都很有吸引力。正如卡特总统本人所说:「我们本以为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11-61]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六个星期之後,邓小平和妻子卓琳、伍德科克和妻子莎朗以及邓小平的随行人员登上了飞往美国的波音707飞机。随行人员说,在这次长途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邓小平处於清醒和警觉的状态,他既不阅读也不说话,只是沉思默想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11-62]如果遇到亲台湾的示威者他该如何对待?应当如何应付西方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随行的33名中国记者每天都要向中国观众发回新闻和电视报道,他对他们应当说些什麽?如何能够保持对美国的压力,使其减少对台售武,但又不至於引起美国官员的敌意? 万斯和他的班子为邓小平抵达华府作准备时,给卡特和其他接待邓小平的官员准备了有关邓小平和这次访问意义的简报。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万斯和他的班子为邓小平抵达华府作准备时,给卡特和其他接待邓小平的官员准备了有关邓小平和这次访问意义的简报。万斯在这份13页的备忘录中说,邓小平是一个「非凡人物——急躁、好胜、自信、坦率、直接、强硬、头脑精明」。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卡特也很容易受到那些支持台湾的人的指责,因为他抛弃了老夥伴,而且在通知台湾总统蒋经国时采用了很不得体的方式——让美国官员在凌晨把他叫醒,告诉他当天稍後美国将宣布与台湾断交,与大陆实现关系正常化。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邓小平的飞机降落在安德鲁空军基地後,他转乘加长轿车前往首都的布雷尔酒店,美国政府的重要客人一般都下榻於此。美国的东道主知道邓小平有使用痰盂的习惯,便在布雷尔酒店里摆放了几个闪闪发光的新痰盂。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在访问期间,他们不会把邓小平带到有军事设施或有不能卖给中国的技术的地方。为中国代表团提供的肉食不能是大块的,而要切成小片,使习惯於用筷子进食的官员易於取用。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为中国代表团提供的肉食不能是大块的,而要切成小片,使习惯於用筷子进食的官员易於取用。佐治亚州州长乔治・巴士比(George Busbee)问邓小平,他在美国有没有发现什麽特别的事,邓小平半开玩笑地说,他没想到美国人居然每一餐都吃小牛肉——原来华盛顿和亚特兰大细心的东道主此前获悉邓小平爱吃的食物中有小牛肉,便连续几次晚餐都给他上小牛肉。
31 May,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佐治亚州州长乔治・巴士比(George Busbee)问邓小平,他在美国有没有发现什麽特别的事,邓小平半开玩笑地说,他没想到美国人居然每一餐都吃小牛肉——原来华盛顿和亚特兰大细心的东道主此前获悉邓小平爱吃的食物中有小牛肉,便连续几次晚餐都给他上小牛肉。结果,邓小平下一次进餐时,小牛肉就消失了。
1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选择亚特兰大顺理成章,因为它位於卡特的家乡佐治亚州。伍德科克曾在1月1日问邓小平,他访美时想看些什麽,邓小平立刻回答说,他想看一看太空勘探设备和其他先进技术。[11-65]他在休斯顿参观了美国太空总署的设施和最先进的油井钻探技术,然後飞往西雅图,波音公司正在这里生产中国刚刚开始购买的新型喷气式客机。
1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11-65]他在休斯顿参观了美国太空总署的设施和最先进的油井钻探技术,然後飞往西雅图,波音公司正在这里生产中国刚刚开始购买的新型喷气式客机。
3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中国的城市当时只有一个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邓小平的随行人员中不仅包括大报和新华社的记者,还有中国的首席新闻播音员赵忠祥,他在美国负责制作半小时的节目,每天行程结束後传回国内。
3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在美国事务上,邓小平没有一个高级顾问对美国的理解能够达到廖承志对日本的精通程度,但是他有已在美国生活数年的黄华外长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陪伴,後者对美国的历史和宗教都有深入研究;此外还有邓小平的主要译员冀朝铸,他年幼时在美国生活多年,曾经就读哈佛,直到1950年大学三年级时回到中国。[11-66]
3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11-83]包括艾美・卡特在内的一群美国儿童用中文演唱了几首邓小平喜爱的歌曲後,邓小平出人意料地走上台去吻了他们的手。据蒙代尔副总统说,当时大厅里人人眼中闪动着泪光。他也许并没有夸大其词。[
3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国会在四年前通过了《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要求共产党国家允许希望移民的人自由离开,然後国会才能批准这些国家享有正常贸易关系。当国会议员逼问邓小平中国是否允许自由移民时,邓小平回答说:「噢,这事好办!你们想要多少?一千万?一千五百万?」他说的时候不苟言笑,国会议员们再也不敢追问下去。
3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这是个喜庆的时刻,也是一个很多参加者为之努力并期盼已久的值得庆祝的日子。可是贝聿铭後来听说这次招待会请邓小平在那里讲话後,感到十分错愕,因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为公开演讲进行声学设计。事实上,当邓小平讲话时,尽管有麦克风,参加招待的人仍听不清他在说些什麽,他们继续跟朋友们不时地相互寒暄。邓小平身边的人知道他不高兴,但他继续念自己的讲稿,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快,仿佛是在对党代会上一群听话的、坐着一动不动的党员们讲话。[11-88]
4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11-97]在休斯顿以西37英里的西蒙顿牛仔马术表演中,欧威尔・谢尔(Orville Schell)报道说:「邓小平在他的助手、部长和译员的簇拥下,就像小镇上的老练政客一样用力地挥着手。邓小平⋯⋯走到围栏前⋯⋯一个姑娘骑着马飞奔而至,把自己的宽边呢帽递给了邓小平,口哨和欢呼声在人群中响成一片。他们高兴地看到,邓小平像表演一样把他的新帽子戴在头上。他用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结束了中美两国30年的怨恨,也给了他的人民某种许可,让他们和他一起接纳美国的生活和文化⋯⋯消除中国对西方根深蒂固的抵制。」[
4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美国国务院一些有头脑的官员,虽然完全相信美中恢复邦交的价值,但是对邓小平访美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过度情绪化反应也表示担忧。他们担心美国政府和媒体向美国民众过度推销中国,就像他们在二战期间过度推销蒋介石一样——当时美中两国是同盟,美国民众对国民党内猖獗的腐败毫不知情。在邓小平1979年引人瞩目的访美行程之後,热情的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仍在继续施行的威权主义、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以及那些仍然妨碍着解决台湾问题的巨大障碍。[
4 June, 2013
第11章 向美国敞开大门:1978–1979
现在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可以转向另一些重要任务了。邓小平在当时的15个月里5次出访国外。虽然他又活了18年,但是从此再也没有迈出国门。[11-110]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在邓小平的班子里,两个职位最高的人——陈云和李先念——并不是由他选定的。他们的地位之高,使邓小平即使想撇开他们也难以办到。邓小平与陈云、李先念属於同一代人(分别出生於1904年、1905年和1907年)。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作为公众人物,陈云和李先念不能和邓小平相比,但了解内情的干部把1980年代的权力结构称为「两个半」,意思是党内高层圈子认为陈云与邓小平大体旗鼓相当,但李先念也算半个「婆婆」。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邓小平1978年12月成为中国的头号领导人时,他自己的领导班子还没有到位,也没有形成足以凝聚民众的有关中国未来的明确构想。当时,他要与仍正式担任党主席和总理的华国锋及其在政治局的四个支持者分享权力。1978年12月,邓小平已步入权力结构的顶端,但这个权力结构并不是由他创立的。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12-1]城市精英更倾向於批评毛泽东,但农村人普遍更愿意接受对毛泽东的崇拜。来自农村的军人尤其喜欢农村的集体制度,因为它给军属提供特殊照顾,很多人退役後有望在农村的集体单位就业,他们觉得邓小平的改革威胁到了这种制度。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北京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干部认为,邓小平登黄山,就像毛泽东着名的游长江一样,他要让人们看到一个健康的领导人,准备在国内政坛上大干一场。[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12-3]不过,毛泽东1966年7月畅游长江,是针对当时人们担心73岁的主席的健康而刻意安排的,且被中国的宣传报道过度渲染,精明的读者很难相信,年迈的毛泽东能够像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创下游泳速度的世界纪录。而邓小平登黄山则被当作一件平常事来看待,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身体非常健康,要精力充沛地做一些事情。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从1980年到1987年胡耀邦下台的这段邓小平主政时期,用西方的话说,邓小平是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胡耀邦和赵紫阳则在他手下分别担任党、政两大部门的执行总裁。党制定大政方针、主管自上而下各级部门人事和宣传,政府则负责各级行政管理。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叶帅是宣读这篇讲话的理想人选。他是有监督政府工作之责的全国人大的委员长,而国庆庆典属於政府而不是党的事。再者,他德高望重,没有个人野心;他与包括邓小平和华国锋在内的所有各方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从未受到过毛泽东的严厉批评,跟人们爱戴的周恩来有着众所周知的密切关系;他与军队关系良好。不过叶帅身体很差,他只能念讲话的前几行和最後几行,其他内容由别人代读。[12-10]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叶剑英明确地说,国家犯下大跃进和文革这些错误时,正是毛泽东主政的时期。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公开承认——虽然不太直接——毛泽东要为这些错误承担一定责任。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在叶剑英发表讲话之前,邓小平认为这篇讲话可以解决党的历史问题,对毛泽东作用的进一步讨论可以再拖几年。他担心进一步讨论毛泽东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只能扩大他想结束的争论。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确实,当美国国防部长哈乐德・布朗1980年1月访华时,华国锋主席已无权无势,他讲话时在场的中国官员继续在一边交谈,不把他的讲话当回事。而对於中国领导人来说,这通常是对尊严的严重冒犯。[12-18]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他们为筹备定於1980年2月召开的五中全会,需要考虑很多大事。这次中央全会可以视为邓小平领导班子的起点,胡耀邦和赵紫阳将在会上当选要职,华国锋的四个主要支持者——汪东兴、吴德、陈锡联和纪登奎——将离开政治局。邓小平还打算在这次全会上为刘少奇正式恢复名誉。[12-19]此外,领导人要讨论恢复中央书记处的计划。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邓小平多年来有很多机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文革期间他下放江西的三年半时间。邓小平年轻时极其敬佩毛泽东,几十年忠诚地为他工作,却被他抛弃了两次,受到公开批判的羞辱。他的长子由於毛泽东的红卫兵而造成下肢终身瘫痪。如果他不怨恨毛,那不合情理;尽管邓小平性格刚强,但他也有常人的爱憎之情。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据说邓小平对它并不满意,他把胡耀邦、胡乔木和邓力群叫去,建议他们(1)要对毛主席的历史作用作出积极评价;(2)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说明毛在文革中的错误;(3)得出一个全面的结论,使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向前看。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例如,邓小平在1980年6月27日说,稿子还是写得太消极。他不但让起草人更多突出毛泽东支持过的正面事情,而且要求他们承认毛泽东的错误首先是由於体制和制度的原因。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邓小平接受了胡乔木的看法——起草人别无选择必须承认大跃进的错误(与文革不同,邓小平是大跃进的积极参与者),但他坚持认为,起草人在谈到大跃进时,要先讲明这个时期的一些积极成就,然後再承认缺点。[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12-41]实际上,把中央党校的1,500名学员也算在内,总共有大约5,600名党内高层参加了草稿的讨论。有些人直言不讳地要求更严厉地批评毛泽东。科技专家方毅说,毛泽东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暴君。早在1967年2月就敢批评文革的谭震林说,毛泽东的做法违背了他自己的教导。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例如,大跃进的问题是「由於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於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例如,大跃进的问题是「由於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於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文化大革命「让党、国家和人民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12-43]文件只是笼统地谈到了毛的错误,但邓小平说,15年之後将有可能对毛泽东再作一次评价。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胡耀邦在退休後说,他最愉快的几年就是在华国锋手下的那段岁月。这种说法很可能反映着他对邓小平让他下台的不满。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在叶剑英看来,两个问题是纠缠在一起的: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生动地回忆说,毛泽东去世前不久,他去向毛表达最後的敬意,毛向他招了招手。虽然毛已说不出话,但他知道毛想说什麽,他希望叶剑英能够支持华国锋,帮助他走上领导岗位。(然而当时一直陪着毛泽东的毛远新说,根本没有这回事。[12-54])据说,叶帅认为华国锋应当保留职位,邓小平可以继续做他的工作,但名义上仍要受华国锋的领导。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更有可能的是,像另一些党的干部认为的那样,叶帅担心邓小平可能变得过於专断,举止越来越像毛泽东,所以他想以保留华国锋作为限制邓小平的权力、促进党内民主的手段。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12-56]邓小平成为中央军委主席之後,叶帅便选择了不再与他分担这项工作,而是回到广东的老家。他的儿子叶选平已在那里担任广州市长和广东省副省长,他可以在广东安享晚年。
4 June, 2013
第12章 组建领导班子:1979–1980
华国锋的下台没有引发公开的权力斗争。同时,在对党的历史评价中邓小平把握住了一种微妙平衡:既对毛泽东给予充分赞扬,以免削弱党的权威,又批判了毛泽东在大跃进和文革中的作用。
23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13-1]与毛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共建筑里基本不摆放邓小平塑像,人们家中也几乎见不到悬挂他的画像。很少有歌颂他成就的歌曲和戏剧。他也从未担任过党的主席或总理。
23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陈云要求自己的机要秘书每天为他选出五份最重要的材料,邓小平则要浏览所有材料,以便自己决定哪些需要仔细阅读。
23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在上午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里,邓小平很少会客,但中间他会花20到30分钟到院子里散步。在家用过午饭後,他一般会继续看材料,有时会让干部来家中见面。如有重要外宾来访,他会到人民大会堂的某个房间会见他们,有时也与他们一起用餐。
23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总书记胡耀邦是党务的执行官,总理赵紫阳则是政府事务的执行官,他们将所有重要问题交邓小平最後定夺,但多是以书面形式,很少亲自面谈。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虽然胡也要主持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但邓小平建立起自己的领导班子後,常委会很少开,政治局一个月也开不了一次会。赵紫阳作为总理也会参加书记处的会议,但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和叶剑英不亲自与会,而是让他们的机要秘书代为参加。机要秘书对自己所代表的人都十分了解,这一群机要秘书可以进行坦率的交流,避免了领导人本人因排名、权力或面子等顾虑而可能引起的问题或尴尬。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邓小平偶尔也跟与他年龄相近的老干部见面,如杨尚昆、王震和薄一波,他与这些人是几十年的老相识。这个由多年知交组成的小团体有着高度的个人信任,使邓小平能够对政治气氛和人事问题作出更可靠的估计。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邓小平与杨尚昆有着特殊关系,他们同为四川人,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时他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也是邓小平和军队之间可靠的联络员。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邓小平与给他写讲话稿和起草文件的笔杆子,尤其是胡乔木和邓力群,也有着比较随意的关系。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像其他高层领导人一样,在最寒冷的一、二月份,邓小平一般会去较温暖的地方住上几周。夏天他会去海滨城市北戴河避暑,那里是高层领导人休假并进行非正式交谈的地方。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随着年龄的增长,邓小平找到了一些保持体力的办法。他利用书面文件处理大多数事务,避免参加劳力耗神的会议。他的大多数电话都由王瑞林处理。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只要不是会见大人物,邓小平通常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用餐,晚饭後他一般会放松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看看电视。他关注新闻,对体育也有兴趣,每周会有一两次请人来他家打桥牌。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13-7]邓小平晚年时尤其注意保存体力,而会见外人时,人们则看到他机警、活泼,甚至热烈。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实际上,有些人觉得与周恩来和胡耀邦相比,邓小平待人就像对待工具,视其是否有用。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实际上,有些人觉得与周恩来和胡耀邦相比,邓小平待人就像对待工具,视其是否有用。邓小平16岁离开家乡後再没有回去过,他以此清楚地表明,他要报效的是整个国家,而不是任何地域、派别或朋友。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作为头号领导人,他知道仅仅靠法规并不足以让群众服从——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对法律具有发自内心的普遍尊重的国家,而其中部分原因又在於长期以来公民们总是看到领导人在随意改变法律。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但是,在1981年他把毛的基本思想定义为「实事求是」而被人们接受,还作出了承认毛泽东1958年以後所犯错误的党史决议。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扞卫党的地位。1956年邓小平在莫斯科亲眼目睹赫鲁晓夫对史太林的全面批判损害了党的权威,他决心维护中共的尊严。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後来邓允许他们出国,但禁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回国。 坚持统一的命令体制。邓小平不相信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能在中国行得通。他认为统一的命令体制更好用,效率也更高。中国也许可以有初级的分权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具有准立法功能,书记处有行政功能,纪检委有监督党员的准司法功能。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规避罪责。如果邓小平的政策不得人心或出了问题,通常要由下属来承担罪责,就像把毛泽东的错误推到林彪、江青和其他下一级干部身上一样。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他知道,强迫那些在革命中打过仗的老干部退休会遇到广泛的抵制,他愿意动用有限的财政,为同意退休的人提供优厚的待遇,包括住房和休闲设备,一些高干甚至可以继续使用公车。完成了这些困难的转变之後,他才开始建立法定退休年龄的正常制度。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邓小平确实用很多时间分析自己的决定的潜在後果,但在重大问题上,他往往愿意在摸清全部事实之前就大胆推进。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邓小平当政时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减少受迫害者的亲友想寻机「算账」的欲望。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避免宣传过去的恩怨。邓小平指示说,对文革可以作一般性的公开讨论,但不要纠缠於细节,这只会揭开伤疤,加重过去的敌意,很可能重新造成冤冤相报。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由於当时的财政捉襟见肘,政府无力在国营企业中扩大就业,因此允许家庭搞「个体户」,以免造成大批人失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资本家雇用八个人就是剥削的说法,这被解释成亲自参加劳动的创业者雇用七人或七人以下就不算资本家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个体户便如雨後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邓小平得到陈云的同意後说,「看看再说」。最初企业主对雇七人以上十分小心,但是看到政府并不干预,其他企业主便起而效尤。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他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方式,它为减少毛泽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赢得了广泛支持,它意味着干实事要比遵循某种意识形态更重要。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据说北京的三类人有着融洽的关系:(1)「团派」,即过去在共青团工作过的干部;(2)「太子党」,指中共高干子女,其中一些人还有同窗之谊;(3)「秘书帮」,给高级干部当过秘书的人。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据说北京的三类人有着融洽的关系:(1)「团派」,即过去在共青团工作过的干部;(2)「太子党」,指中共高干子女,其中一些人还有同窗之谊;(3)「秘书帮」,给高级干部当过秘书的人。
24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据说北京的三类人有着融洽的关系:(1)「团派」,即过去在共青团工作过的干部;(2)「太子党」,指中共高干子女,其中一些人还有同窗之谊;(3)「秘书帮」,给高级干部当过秘书的人。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邓小平一向有着坦率承认令人不快的事实的作风,他听过汇报後说,用警员或军队解决不了问题。边境两侧生活水平的差距才是症结所在。要想解决问题,中国就要改变政策,改善中国边境这边人们的生活。[14-1]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陆路或水路逃往香港。北京过去一直认为这是个安全问题,因此在20公里的边境上全部架起铁丝网,派数千警员和部队在这一带巡逻。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在广东的会议上,当地干部还抱怨外汇短缺,而外汇是引进外国技术和保证建设项目的前提。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邓小平支持这样的观点:为了赚取外汇,可以成立两个农产品加工中心(一个在毗邻香港的宝安县,後来成为深圳的一部分;另一个在靠近澳门的珠海),加工新鲜果蔬输往香港。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随着政府开始考虑购买外国技术,官员们更加关注外汇短缺的问题。知情的计划干部知道,由於没有找到新油田,他们想在1973年石油危机後出口高价石油的希望已经破灭。从1978年4月10日到5月6日,在华国锋的全力支持下,北京国家计委的一个代表团来到广东,探讨如何增加出口。[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4-5]1978年底习仲勳已取代韦国清将军成为省委第一书记,按叶帅的建议采取了行动。同时杨尚昆也来到广东任省委第二书记,帮助习仲勳制定广东省的改革计划。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一个大胆的当地干部说,边界这边的广东人夜以继日地干活仍然吃不饱,逃到香港後用不了一年,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一个大胆的当地干部说,边界这边的广东人夜以继日地干活仍然吃不饱,逃到香港後用不了一年,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习仲勳当即宣布开除这个干部,这人回答说,不必了,他早就不想干了。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第二天与另一些干部开会时,习仲勳主动作出检讨,向那个当地干部道歉并挽留了他,而且发誓要搞好边境这一边的经济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为满足香港繁荣的建筑业对废旧金属的需要,袁庚打算拆解不再运营的旧船,把拆下来的金属卖给香港建筑商。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他是宝安县(其中的一部分後来成为深圳)人,国共内战时在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里打过游击。1949年後他任职於北京的中联部,後又去交通部主持国际联络工作。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交通部部长曾生也是宝安县人,抗战期间就是袁庚在游击队里的上级,後又在交通部担任他的上司。袁庚本想在深圳西南部的蛇口要一块小地方,李先念却给了他一块大得多的地皮,这使袁庚的生意可以不限於拆旧船。蛇口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允许外国直接投资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个允许境外人士对位於内地的公司进行决策的地区。
24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979年4月初习仲勳在北京的中央的工作会议上说,广东和其他省份一样,缺少足够的自主权有效开展工作。他大胆地说,如果广东是一个单独的国家,几年之内就能起飞,但在现在这种处境下,什麽改变都难实现。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他决心扩大市场,他个人对私人企业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反对意见,他同意竞争是工商业的动力。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然而他也要让中共牢牢掌握控制权,防止资本家左右中国政治,他要保留土地公有,维持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继续国家的经济计划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4-24]但是邓小平并没有放弃他的想法:特区要在新的管理方式上开展广泛的试验。邓小平以其典型的作风,接受改变名称以避免争论,但其实他还是要继续闯下去的,他并没有阻止广东继续进行广泛的试验。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但是在1978年,中国的计划工作者们担心把上海搞成试验区风险太大:它是中国主要的工业中心,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大於其他任何地方;如果上海的工业和财政收入受到负面影响,那将是中国的灾难。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出生於上海的陈云也担心,上海屈从於洋人的「买办习气」仍然很重,他反对把上海搞成试验区,这个意见占了上风。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更重要的是,移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多来自广东和福建两省,他们会讲当地方言,很多人仍然与这些地方保持着密切的私人关系,一些人对吸引新的投资会大有帮助。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4-25]北京希望东南亚和美国等地的「海外华人」前来投资,但更想得到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港、澳、台的「同胞」的投资。当时,不把台湾计算在内,官方估计在中国大陆以外大约有820万祖籍广东和500万祖籍福建的华侨。[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中共掌权後关闭了边境,使香港经济也受到打击。当时一些从上海和宁波逃过去的企业主,在香港建立起纺织业和全球航运业。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在香港工作的中共党员不属於香港社会的主流,他们缺少接触香港精英的渠道,而现在北京急欲得到後者的合作。北京和广东的干部开始绕开香港的共产党同志,直接与香港的主流领袖接触。
25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然而到1980年代末时,中国很多地方都越来越开放,於是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深圳和珠海的很多居民来自北方,他们只说普通话,不讲粤语。香港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粤语也在继续使用,但是香港商人要与全国的合作夥伴交往,於是他们也开始学说普通话。这种语言上的变化反映着从地区性试验逐渐变为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的过程。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习仲勳和杨尚昆设法使北京批准了一系列导致广东经济起飞的措施,但是从1980年到1985年间领导广东经济起飞的却是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邓小平退出後,就像全国人民感谢邓小平搞了改革开放一样,广东人也感谢任仲夷的大胆领导。多年以後胡锦涛视察广东时,曾专程去看望已退休20年的任仲夷,向他表达敬意(关於任仲夷,请参见本书附录〈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得到任命的省级领导人在赴任之前,很少受到最高领导层的接见,但任仲夷和省长梁灵光却应邀与邓小平单独见了面,此外还去拜会了华国锋、万里、陈云和叶帅。邓小平与他们见面时说,他们的任务是为未来探索一条出路。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最初,他们不知道如何确定税收减免的合理数位、需要多少地方基础设施、应当如何进行计价,以及哪些当地产品在国外有市场,因此犯了很多错误。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广东和福建的干部发现,为了吸引外资设厂,必须建立「一站式」的决策中心。早期的外来投资者为了安排电力、运输、建材和劳动力,拿到各种批文,必须跟不同的官僚机构打交道,这让他们不胜其烦。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到了1980年代中期,最能吸引外来公司的地区都是那些对政府机构进行重组、将决策集中的地方,这使地方官员在一个办公地点就可以作出所有关键决策。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在世界各地设有工厂的新力公司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过,一般而言,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其官僚机构也效率低下,但是一旦采用了现代工业的效率标准,这些标准会逐渐渗透到政府之中。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有人向北京抱怨说,他们本省同样迫切需要的物资,却必须送给广东和福建。有些嫉妒的干部想方设法拖延对广东的供应,乃至广东为确保国家调拨给它的煤炭能够到位,不得不向各转运中心派出数百名干部,以确保计划用煤已经装车。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与此同时,广东的干部则认为他始终是个让他们头痛的人。几乎所有高干都去过特区至少一次,并对特区的成就予以表扬,只有陈云和李先念不去。陈云每年都去南方过冬,比如杭州和上海等地,但他总是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去广东。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作为遵守纪律的党员,陈云和胡耀邦避免分歧公开化,但是当1982年1月14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第一次就特区问题进行长时间讨论时,陈云批评了普遍的腐败现象。胡耀邦没有对陈云公开表示异议,但他在讨论结束时说:「特区只能前进,不能倒退。」[14-36]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但他又说:「不要搞运动,也不要指责哪个人。要坚决反对个人牟利,但也要坚定地支持改革开放。我作为省委第一书记要承担责任,我的下级就不必了。」任仲夷的部下十分感激,因为他们知道,假如不是任仲夷愿意承担责任,保护大家,广东的试验很可能出现大的倒退。[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4-51]1985年任仲夷到了70岁的退休年龄。一般来说作出过类似贡献的地方干部会被要求延期退休,但任仲夷还是光荣退休了。[14-52]他获准保留自己的住房和各项特权。
27 May, 2013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可是没过几年,发债与收费就成了筹资兴建大桥与高速公路的惯用做法。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食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
27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其中之一便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邓的小儿子邓质方曾对一个美国熟人说:「我父亲认为戈巴卓夫是个傻瓜。」在邓小平看来,戈巴卓夫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分明是误入歧途,因为「他将失去解决经济问题的权力。
27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在邓小平看来,戈巴卓夫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分明是误入歧途,因为「他将失去解决经济问题的权力。经济问题解决不了,人民会把他撤职的」。[
27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15-1]邓小平喜欢成功,而且对如何使中国取得成功持有独到的见解。他要中国人学习世界上所有的成功经验,不管它们来自什麽制度、发生在什麽地方。
27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不过,当最高领导层汇总各种观点时,不同的意见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两极。一方以「建设派」(the builders)为中心,他们热衷於引进新的工厂和基建项目;另一方以陈云为首,可以称为「平衡派」(the balancers),[15*-1]他们行事谨慎,力求资源能被用於所有国家重点项目。
27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一方以「建设派」(the builders)为中心,他们热衷於引进新的工厂和基建项目;另一方以陈云为首,可以称为「平衡派」(the balancers),[15*-1]他们行事谨慎,力求资源能被用於所有国家重点项目。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华国锋交给余秋里的一项具体任务是开发新油田,以期从1973年石油危机後的高油价中获利。华国锋的设想是,生产更多的石油,通过出口石油赚取外汇,支付全部进口项目。然而事与愿违,尽管付出了艰苦的钻探努力,并没有发现新的大油田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为加强平衡派的势力,邓力群於1980年秋天在中央党校开课,分四讲介绍了陈云的经济思想。他大力推崇陈云,以至於有人指责他要搞个人崇拜。邓力群说,1949年以来陈云的政策建议都是正确的。大跃进错在哪儿?错在不听陈云的劝告。现在错在哪儿?也错在没有充分采纳陈云的明智之见。全面落实调整政策至关重要。[15-19]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一些有头脑的中国官员相信,陈云对急躁的邓小平提供了必要的平衡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15-38]毛泽东在世时,尽管采取了一些教育手段,提供避孕工具,但计划生育进展不大。1980年12月20日,作为调整政策的一部分,李先念向姚依林为首的国家计委提交了一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文件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随後便於1981年1月4日出台了第1号文件,要求干部「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胎」。[15-39]一胎化政策在城市地区无条件执行,但是由於政府没有钱为农村提供养老福利,因此允许第一胎为女孩的农村家庭生第二胎,以便父母上了年纪後能有一个儿子照顾。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吊诡的是,毛泽东在城乡建立的强大基层制度,变成了实行计划生育新政策的武器,而计划生育是受到毛泽东强烈反对的。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万里於1977年8月一来到安徽,就用十几天时间视察该省的主要农村地区,对当地干部进行观察和谈话。[15-44]目睹普遍的贫困现象让他感到心碎。村镇到处都是面容憔悴、缺衣少食、住房简陋的人。有些地方甚至连木头桌子也没有,只有泥砌的桌子。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万里态度坚定,明确宣布「任何妨碍生产进步的做法或政策都是错误的」。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但是试行分散经营权的地区取得的丰收使万里有了信心,而且他也很快就在党内赢得了支持。1978年11月受到陈永贵的批评时,素以敢作敢为着称的万里回答说:「你说自己是从大寨经验出发,我看大寨不过是个极左典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你别把自己的观点强加於我,我也不把我的观点强加於你。谁对谁错,咱们不妨走着瞧。」[15-55]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但是,华国锋对这些措施在农业上的积极作用的预期过於乐观了。邓小平不反对华国锋的工业支农的想法,但是他认为,建立成功的中国农业体系,也需要通过分散经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一位农业部副部长批评包产到户的做法时,万里反唇相讥:「看你长得肥头大耳,农民却饿得皮包骨,你怎麽能不让这些农民想办法吃饱饭呢?」[15-60]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作为国家农委主任,万里得到邓小平的同意後,将农户经营的样板推广到了全国。反对包产到户的领导人华国锋、陈永贵和王任重,在1980年8月分别被正式免去总理和副总理的职务,宣传部门也开始批评大寨样板是极左表现。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最强烈的反对声音来自黑龙江,那里有适合种植旱地作物和采用机械作业的大片农田,分田到户并不容易。那里的一些地方选择了不实行包产到户。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包产到户并不是包治农村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地方,尤其是有大片旱地、不种稻米只种小麦和高粱等作物的东北地区,那里的农民使用拖拉机耕种大片田地,这是单个农户无法做到的。这个地区的一些地方选择了保留集体农业。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15-74]邓小平并没有启动乡镇企业的试验,但这符合他的治国理念:只要是行之有效的事,就给予支持。它也与赵紫阳的研究班子的建议相吻合:继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只要市场不干扰计划,就让市场发展。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在1978年和1979年,估计有650万年轻人从农村回到了城市。[15-79]到1980年代初,估计共有2,000万知青和工人——他们大多数原来是城市居民——回到了城市。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由於国家财政十分紧张,国营企业没有钱雇用他们。到1979年,有关「待业青年」犯罪的报道有增无减,让领导人愈发感到不安。因此,邓小平就像过去以饥荒作为藉口允许农民「自己找活路」一样,他在1979年也利用城市青年日益增长的犯罪说服其他领导人,让这些年轻人做「个体户」。[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但是,如何区分个体户和资本家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讲过一个有八名雇员的雇主是在剥削他人劳动的例子。因此活学活用的北京政治领导人建议,只要个体户雇工不超过七人,自己也从事劳动,就应当被视为「劳动者」。
28 May, 2013
第15章 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中共干部正式同意了个体户可以雇用七名以上的员工。邓小平用他的改革方式又一次赢得了胜利:不争论,先尝试,见效之後再推广。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尽管邓小平避免与陈云公开闹翻,但在华国锋失势後,邓在政治斗争中已经不需要陈云的合作,因而他开始加大推动现代化和经济扩张的力度。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1982年12月上海全国人大代表团去陈云在上海的冬季寓所看望他时,他用黄克诚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经济〕就好比一只鸟,鸟不能揑在手里,揑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对於那些想使经济更加开放、更快增长的人来说,陈云这种「鸟笼经济学」成了阻碍市场发展的过时思维的象徵。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因此,当世界银行官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着名经济学家来到中国时,最重要的会谈都是与赵紫阳进行的。赵紫阳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但外国人对他的学识、求知的好奇心、掌握新观念的能力以及分析水平都留有深刻印象。[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16-30]在改革派(reformers)和保守派(conservatives)之间持续不断的角力中,主张扩大市场作用的改革派取得了进展。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在1984年国庆日,邓小平获得的民众支持达到了整个邓时代的最高峰。在那一年的国庆游行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游行队伍打出了一条写有「小平您好」的横幅。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过去200年来,移居香港、台湾、东南亚和西方的华人及其後代有2,000万之众,他们可以作为资本和知识的来源为中国所用。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此外,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他们愿意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帮助,以便今後能够进入这个有十亿消费者的市场。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政治动机也发挥了部分作用:中国在1978年实行开放政策後,很多西方国家想使中国进一步疏远苏联,愿意向中国慷慨提供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国的学生和游客。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由於稻田耕作的性质,中国包产到户的政策使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农业产出大幅提升,这在拥有广阔的旱地、更宜於采用大型拖拉机耕作的苏联是不可实现的。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苏联由於在过去100年里不断扩展到广阔的新区域,新纳入的少数民族一直在积极或消极地抵抗着苏联的统治。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再者,中国与其邻居——日本、南韩、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徵,而後者不久前已成功转型为富裕的现代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中国效仿的榜样。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16-59]首先,他坚持共产党的权威。苏联的戈巴卓夫希望通过废除苏共的垄断权力建立一套新的治理体系,而邓小平有一个从未动摇过的信念:当初按苏共模式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应当保持作为中国唯一统治者的地位。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在他看来,只有中共能够提供在中国进行稳定统治所需要的忠诚、纪律和信念。邓小平相信,中国需要单一的执政党领导国家,他的这一信念与20世纪中国的另外三位主要领导人——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一脉相承。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但是邓小平也务实地面对需要作出的改变。他知道他在1978年所继承的中共臃肿而僵化,无法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领导力。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big bang,亦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俄罗斯在1991年後听从了某些经济学家的建议,以「大爆炸」的方式迅速开放市场。
28 May, 2013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1982–1989
因此他让陈云等人维持旧体制的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取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邓小平没有强制推行新的体制——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而是让地方开展这类试验,然後宣传成功的经验,让其他地方按自身条件加以采用。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有限、缺乏组织,也得不到境外支持以抗衡北京的控制。但是西藏有所不同,一千多年前藏人就已经拥有一片几乎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大的区域,虽然藏人的领土逐渐缩小,但一些较小的藏民群体仍散居於中国的几个省份,藏传寺院和喇嘛庙也足以成为抵抗汉人统治的中心。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尤为重要的是,藏人有达赖喇嘛的领导,他在全世界的追随者之众超过任何其他的亚洲领导人。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谋求台湾统一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同时,美国国会使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它於1979年4月10日通过了《台湾关系法》,使蒋经国大受鼓舞。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该法案使他曾经为之奋战多年并为此牺牲了数万战友的政治使命——结束国共内战和恢复对台湾的控制权——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实现了。邓小平尤其反对的条款是,美国将继续向台湾出售「足够的防御性武器,使其能够维持充分的自卫能力」。美国承诺提供军事援助,断送了邓小平原本具有的说服台湾自愿回归大陆的影响力。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10]他接着又说:「列根不止一次说过,他支持与台湾建立官方关系⋯⋯不管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有何观点和立场,假如列根的言论和共和党的政纲得到贯彻,这必将损害中美关系。」邓小平还宣布,如果共和党继续支持台湾,他将被迫起来维护「十亿中国人民的利益」。布殊尽量软化美国的立场,但据李洁明说,「邓小平仍然没有消气」。[17-11]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如果美国不减少对台售武,他准备与美国断交。黑格相信,为确保中美合作对抗苏联,必须作出让步,於是向邓小平保证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只会继续向台湾销售「经过仔细挑选的防御性武器」。[17-16]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邓小平向黑格表达了他的强硬观点三天後,列根总统会见了应邀前来华盛顿讨论台湾和中国关系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光耀在回答列根的问题时说,他认为以台湾的安全状况并不需要美国拟售的FX-15战斗机。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17]Kuan Yew Lee,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0), pp. 527–531.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会谈结束时,列根请李光耀给台湾的蒋经国总统捎信,告诉蒋美国难以满足台湾的全部要求,台湾现在不应当提出对高技术武器的要求,但列根总统也不会扔下蒋经国不管。数日之後,李光耀就把这个口信带给了蒋经国总统。[17-17]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为了表明北京对美国未减少对台售武的不满,赵紫阳不但拒绝了列根发出的庆祝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十周年的访美邀请,甚至没有对他的信给予答覆。中国按「杀鸡儆猴」的古训,以荷兰向台湾出售两艘潜艇为由将中荷外交关系降级。1982年1月,美国派助理国务卿约翰・霍尔德里奇出访北京,以防关系进一步恶化。[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在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自己能在「去见马克思」前解决台湾统一问题仍存一线希望。他和蒋经国有私交,两人在1926年曾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1985年9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光耀时,知道李不久前曾见过患有严重糖尿病的蒋经国,就问他蒋经国对接班人问题是否有所安排。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邓小平则说他担心蒋经国去世後台湾会发生混乱,因为那里有部分势力想跟美国和日本合作,寻求台湾独立。邓小平随後请李光耀转达他对蒋经国的问候以及两人见一面的建议。没过一个月,李光耀就飞到台湾捎去了这个口信。然而蒋经国有着多年与共产党打交道的痛苦记忆,他说他无法相信他们,拒绝了会面的邀请。[17-27]此事过後,已届81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没多少理由指望自己能解决台湾问题了。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34]邓小平赏识的不仅是包玉刚的成功,还有他对国际商业界第一手知识的掌握、对见过面的世界各国政要的敏锐观察力、对香港商业精神的直率赞扬、他的务实作风以及希望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帮助的真诚态度。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邓小平给恢复接触设了一个很低的条件:1978年11月28日,即华国锋屈服於中央工作会议的新气氛三天之後,邓小平对长期向外界传播中共观点的着名记者亚奇・斯蒂尔(Arch Steele)说:「达赖喇嘛可以回来,但他要作为中国公民。⋯⋯对於台湾和西藏的上层人士,我们的要求就一个:爱国。」[17-103]同月,邓小平为了表示他同达赖喇嘛接触的诚意,下令释放了一批西藏的犯人。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而与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他也愿意给藏人更多的耐心,希望能争取到达赖和其他藏族领导人的积极合作,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当达赖及其追随者在1959年逃跑时,毛泽东甚至下令中国军队不要向他们开火,希望最终能让达赖回心转意。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毛泽东同意,只有在西藏地区的宗教和贵族精英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对自治区的社会和宗教进行变革。西藏「十七条协议」之後,达赖喇嘛领导的藏人仍然可以徵税、调解纠纷、使用自己的货币、甚至保留他们自己的军队;共产党则控制着外交、军事和边防。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毛泽东说,在条件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开展包括集体化改革在内的「民主改革」,但在西藏暂不实行。西藏本土以外的200万藏人大多居住在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肃等地。四川领导人搞了一个计划,不但要加速实现农业集体化,而且开始在四川的藏民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由於康巴的血腥报复和劫掠事件一向层出不穷,当地几乎每个藏民家中都有枪支并知道如何使用,因而这里引发的流血反抗尤为严重。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康巴藏人最初取得了成功,但很快便被更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击败,於是他们在1957年到1958年带着武器逃入西藏本土。1957年正值冷战高峰,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在科罗拉多训练一小批康巴人,然後派他们潜回西藏搜集情报。[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959年以後北京为加强控制,向西藏派去大批中共干部,此举激起了当地的反抗。文革期间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红卫兵都被视为进行革命运动的小将,而在西藏,由於红卫兵捣毁寺院和喇嘛庙、破坏艺术品,他们的行为则被看作汉族青年对西藏文化的毁灭。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106]北京要求达赖喇嘛将康巴人送回四川,但被达赖所拒绝。印度早先曾邀请达赖去印度定居,於是1959年3月达赖率领众多骁勇好战的藏人翻山越岭逃往印度。此後的两三年里又有藏民追随他而去。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十三世达赖喇嘛去世後,一个两岁的男童在1937年被认定为转世灵童,於是成为十四世达赖喇嘛。他精研西藏文化,後来成了极其虔诚而又博学的人。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在1979年8月会见美国副总统蒙代尔时,邓小平对他说:「至於达赖嘛,这是一件小事⋯⋯达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邓小平又说,达赖想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不过是空想。[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然而,给邓小平出主意的汉族干部严重低估了藏民对汉人的抵触情绪和达兰萨拉藏人的到访可能激起的对汉人统治的反抗。流亡藏人的一个代表团访问青海省时,受到当地大批藏民的欢迎,他们欣喜若狂地表达对达赖喇嘛的拥护,这让北京的官员既吃惊又尴尬。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他在题为「努力建议团结、繁荣、文明的新西藏」的讲话中说:「我们的党让西藏人民受苦了。我们十分难过⋯⋯西藏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显着改善,我们难辞其咎。」他提出了六项任务:(1)让西藏人民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2)减轻经济负担,三到五年内对西藏人免税,免徵购;(3)农业生产实行承包到组;(4)努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5)促进教育,着手筹办西藏大学;(6)加强汉藏团结,把大多数汉族干部调离西藏,培养更多当地藏族干部。[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尽管胡耀邦试图以诚恳的态度解决西藏问题,一年後他的努力仍以失败告终,这既是因为他同时激起了西藏当地和北京的汉族干部的抵制,也因为他的努力仍然未能让藏人满意。邓小平受制於汉族干部,达赖喇嘛则受制於达兰萨拉好战的流亡团体,两人难以架起沟通的桥梁。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胡耀邦的西藏之行後,军队的垄断被打破,西藏政府下属的工厂也得到允许生产这类产品。在胡耀邦1980年访问西藏後的几年里,在提拔藏族干部、改善藏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1978年时西藏的干部中只有44.5%是藏人,198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4.4%,1986年时达到60.3%。[17-112]寺院获准接纳少量僧人,藏语得到了正式认可,对祈祷、朝拜和各种宗教仪式的压制也减少了。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他们要求在西藏实行不同於中国其他地方的政治制度。他们还要求建立「大西藏」,将中国的所有藏区合并成一个政治上的新自治区。即使在最开明的北京干部看来,这些要求也大大超出了他们认为合理的范围。因此,谈判毫无结果。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另一个难以克服的分歧是,藏人要求把西藏的疆域扩大到其他省份的藏人居住区。藏人在7世纪曾控制着几乎和当时中国一样大的区域,此後一些较小的藏民社区便一直保留在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各省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但是这次会见的情况不同:他接到的指示是传达中国的新政策,要对西藏的分裂活动加强控制。胡耀邦向嘉乐顿珠列出了北京欢迎达赖回来的具体条件:达赖喇嘛可以享有1959年之前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他要住在北京而不是西藏,但可以访问西藏;他可以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在此之前,获准去西藏的游客和外地商人寥寥无几,而在这次会议之後,商人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去西藏做生意。邓小平希望,通过把藏人与全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能像其他地方一样,增加藏人对政府的拥护。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作为减少分裂主义危险的一种努力,1985年有4,000名西藏的优秀中学生被送到其他省份的学校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俾使西藏和全国其他地方进一步联系在一起。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然而这些年轻人没有一个能与达赖喇嘛本人的影响力相比。达赖喇嘛会讲英语,能够以他深邃的信仰打动西方人,让很多西方人觉得那正是他们在自己物质化的日常生活中失去的品质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达赖喇嘛会讲英语,能够以他深邃的信仰打动西方人,让很多西方人觉得那正是他们在自己物质化的日常生活中失去的品质。他们把达赖视为一个为争取民族自由而与中国压迫者不懈斗争的和平主义者。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没有任何其他亚洲领袖赢得过那麽多虔诚的西方追随者。达赖喇嘛的名望,使只占中国人口0.3%的藏人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超过了中国任何其他少数民族,包括那些人数远多於藏族的少数民族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达赖喇嘛在争取欧洲人、美国国会议员、人权活动家和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使西藏的僧人变得头脑发热,他们大胆施压要求更多的自治。1987年9月27日,达赖喇嘛在美国国会人权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讲话後不久,拉萨僧人的示威演变为一场骚乱。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中国官员指责外国人权团体的援助是出於削弱中国的目的。当外国人批评中国不给予藏人更多自治权时,有的中国官员则反唇相讥,说他们的政策要比美国当年驱逐和消灭美洲土着居民的做法人道得多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989年1月,邓小平为了控制骚乱,向西藏派了一名新的党委书记——胡锦涛。胡锦涛和不同的干部谈话,但其基本目标反映了邓小平的政策:发展经济,扩大汉语教育,加强外部联系,和一些藏人展开合作,保持对分裂主义活动的严密控制。1989年春天,在北京学生示威的同时,西藏再次发生了骚乱,对此胡锦涛宣布实行戒严。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989年初,当西藏的另一位宗教领袖、在藏人中信徒人数居第二位的班禅喇嘛去世时,又出现了一线希望。达赖喇嘛接到了以宗教领袖身份前往北京参加葬礼的邀请。北京的判断是,达赖总体上比藏人流亡团体态度更灵活,邓小平或许可以在达赖喇嘛来访时与他启动有益的会谈。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但是达兰萨拉的流亡团体明白北京的领导人想拉拢达赖,说服了达赖喇嘛不要前往。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另见陈为人:〈胡耀邦与西藏〉,收入苏绍智、陈一谘、高文谦编:《人民心中的胡耀邦》(Carle Place, N.Y.: 明镜出版社,2006),页166–185;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运》(Mississauga, Ont.: 明镜出版社,2006);Barry Sautman and June Teufel Dreyer, eds.,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a Disputed Region (Armonk, N.Y.: M.
29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此後几个月里,邓小平多次参与有关香港问题的讨论,包括与香港大约12个团体或个人的会面,其中有包玉刚和另一位长期跟大陆友好的商人霍英东。[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72]「1997之後会是什麽」这个谜语在当时的港人中间不胫而走,谜底则是「1998而已」。许家屯参观学校、银行和公司,经常在各种集会、庆典和体育活动中讲话,与穷困市民交谈,参观各种类型的机构。他实际上成了影子港督,而且确实被人非正式地称为「总督」。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第四轮谈判仍然没有取得进展,随後港币币值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商店出现了抢购潮,大量资本开始从香港流向海外,有钱的家庭纷纷在加拿大等地购置房产。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他立刻接见了出席全国人大的香港代表和采访大会的香港记者,向他们澄清任何可能的误解。邓小平厉声说道:耿飙是在胡说八道,他关於将来不在香港驻军的言论不是中央的意见。中国会向香港派驻军队。既然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什麽不能驻军?[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许家屯提醒过邓小平和北京的其他高层领导人香港民众对中共统治持有疑虑,但是港督尤德於1986年12月5日去世後几周内,香港民众所迸发出的对英国统治的拥护还是让北京的领导人感到吃惊。尤德是个工作勤奋而又亲民的总督,他的离世使他成为港英政府最优秀的公务员的象徵。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989年6月4日,出於对争取自由的北京抗议学生的同情,也是出於对自身未来命运的担忧,500万香港居民中估计有100万人走上街头,这是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游行。成千上万有经济能力的港人购买海外资产,送孩子出去留学,争取外国公民身份。「六四」之前进展顺利的中英关系也迅速恶化。[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97]甚至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员也蜂拥加入抗议人群,而许家屯并没有处罚这些抗议者。[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周南会讲英语,曾经作为外交部官员处理香港事务,他所受到的约束要严格得多,并以令人厌烦的照本宣科的方式忠实传达北京的意见。许家屯在香港多麽深孚众望,周南在香港就多麽不得人心。几周後许家屯逃往美国,在那里获得庇护权并撰写了自己的回忆录。
30 May, 2013
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17-101]他在上任前没有去北京;作为总督他高调鼓吹扩大自由,增加民选议员的数量。他没有接受外交部资深官员柯利达的意见,後者认为彭定康忽略了中英之间的某些默契。彭定康在整个任职期间与中国官员的关系都极为对立。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979年3月对越战争结束後,他认为近期再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对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大规模投入可以继续推迟,以集中力量搞民用经济。但是邓小平确实重新恢复了他在1975年启动的军队改进工作:军队裁员,招募受过更好教育的军人,全面加强纪律和训练。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在1977年,邓小平表面上仍要服从尚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但实际掌管军队的是他和叶帅这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6]彭德怀过去曾想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邓小平在1977年很清楚西方不愿意出让尖端军事技术,但他一直抱有希望,至少能从西方获得民用技术的帮助,这也可以间接帮助军事现代化,甚至能在不放弃独立的条件下获得一些军事技术。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我们军队成堆的问题⋯⋯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问题,而是机构臃肿,人浮於事。这才是最根本的。现在这种臃肿的状况,使好多事情办起来不便利。一个指挥机构打麻将有五六桌,你怎麽办事呀!⋯⋯我们的军队名誉也搞坏了一点。⋯⋯我现在实在想当顾问,⋯⋯但现在不可能。我希望一九八五年当顾问,真的,不是假的。有什麽不好啊?还可以多活几年。无非是没有秘书,车子还是有坐的。⋯⋯干部年轻化,首先是一些老同志要反对,原则拥护,具体反对。[18-11]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在消除军队的臃肿问题方面,邓小平取得了显着进展。他在1975年着手启动这项工作时,中国的军队人数是610万人,1979年降为520万,1982年又下降到420万,到1988年时只剩下了320万。[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柬埔寨领导人波尔布特在1978年夏天已经认识到越南威胁的严重性,他请求邓小平派「志愿军」帮助柬埔寨抵抗越南入侵,就像毛泽东当年对抗南韩和美国对北韩的入侵一样。尽管波尔布特对人民的暴政受到西方的强烈谴责,邓小平还是准备与他合作。邓小平认为,波尔布特是唯一能够有效抵抗越南的柬埔寨领导人。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中国很多高层的军方和文职官员都怀疑攻打越南是否明智。有些人觉得,中国刚开始搞现代化,把建设现代工业亟需的稀缺资源挪作他用并不明智;有人担心中国军队尚未作好适当准备;还有人从原则上反对进攻一个共产党友邦;有人认为军事攻击将导致越南长期敌视中国。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本人则相信,苏联当时处在与美国谈判「战略武器限制条约II」(SALT II)的最後阶段,不太愿意因卷入亚洲的陆地战争而使谈判破裂。[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陈云作了仔细评估後认为,苏联在中苏边境——这是最有可能进攻中国的地方——的兵员严重不足,进攻中国需从欧洲调兵,而这得一个月才能完成。陈云的结论是,如果作战时间很短,苏联插手的机会极少。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听了陈云的评估後,邓小平宣布作战时间不会长於1962年攻打印度(33天)。只打地面战,不动用空军。[18-14]邓小平知道当时越南飞行员在训练上强於中国,况且中国也没有接近越南的机场。再者,避免空战可减少苏联介入的机会。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仍然很担心苏联可能作出的反应,他从靠近中苏北部边境的伊犁撤走了大约30万中国平民,并命令情报人员密切监视苏军在边境地区的一举一动。[18-15]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除了1978年在边境线上与越南有1,100多次小摩擦之外,中国军队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以来从未打过仗;而越南军队却跟法国、南越和美国军队打了几十年仗。他们还拥有苏制现代装备,而且苏联在1975年美国越战失败後一直为越南提供大量经济援助。[18-16]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最终,邓小平的权威和他认为必须对苏越威胁作出强硬反应的信念,胜过了其他人对打越南的顾虑。北京的一些干部相信,邓小平发动并具体指导了这场战争是为了使他自己在掌权後加强对军队的个人控制。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尽管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证明邓小平到底如何权衡这些不同的考虑,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邓小平对越南的野心很恼火,他对苏联在该地区的扩张深感担忧。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1月,11个大军区中有10个军区的军队开始向靠近越南的边境集结,这些军队多数来自广州和昆明军区。中越边境长达1,300公里,大约一半位於云南境内,由昆明军区管辖。另一半在广西,由广州军区管辖。中国军队被部署在整个边境线上,就像国共内战和南北韩战争时一样,中国军队向越南边境的调动都是在夜间进行,以便做到出其不意。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除了为进攻越南作准备外,邓小平还作了外交努力。他分别於1978年11月和1979年1月向李光耀和卡特通报了进攻越南的计划。1979年2月初访美回国途中他在日本停留,把进攻越南的打算告诉了日本人,劝说日本不要向越南提供财政或其他援助。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知道他能影响美国国会的观点,便把已经对日本和卡特说过的话又对他说了一遍:越南和苏联计划包围中国,中国打越南是要给它一个教训。[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21]在整个战事期间,邓小平一直提供全面的领导——有人说他对中国军队的调动熟悉到排级。[18-22]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的这次入侵行动发生在一个战略时刻:不到三周之前他刚成功地出访美国,并在日本作了短暂停留。邓小平的出访使苏联担心美国可能向中国提供情报,假如苏联采取行动,美国有可能支持中国。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入侵的中国军队都被安排了具体任务,然而他们缺少情报,与上级通讯不畅,无法迅速采取行动。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入侵的中国军队都被安排了具体任务,然而他们缺少情报,与上级通讯不畅,无法迅速采取行动。各部队之前的协调也很差,供给线拉得太长,只好派一部分军人回到中国搞物资供应。中国军队用炮兵支援部队推进,试图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抵抗。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中国预计一周内拿下全部五个省会城市,但直到开战三周後他们才攻下谅山。而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谅山附近,中国军队在这里集中兵力要取得对通向南边河内的要道的控制权,向越南人表明他们可以威胁到越南的首都。中国军队人多势众,决心坚定,确实攻下了五个省会,但伤亡人数远高於越南。据估计,中方在这次战斗中有25,000人阵亡,37,000人受伤。[18-26]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3月6日攻下谅山後,中国立刻宣布取得胜利并开始撤军,并在撤退过程中尽量破坏越南的基础设施。邓小平曾保证,战斗不会长於1962年33天的中印战争。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在入侵越南之後的宣传中,无论对内对外,中方都把它称为「自卫反击战」。中方辩解说,这是对1978年越南人在边境多次袭击作出的回应。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驻紮在边境地区并要对付越南人袭击的军官以及他们的上级,都不难理解「反击战」的必要。还有些中国官员也像邓小平一样,为越南不顾中方警告对华人进行迫害和驱赶感到愤怒。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声称中国已经给了越南一个教训,但西方的军事分析家在评估了这场战争後认为,事实上是久经战火考验的越南人给了中国一个教训。[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28]正如军事分析家所指出的,这场战争暴露出中国军队除了缺少现代武器外,还有很多弱点。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解放军很难为它的表现感到自豪;有些司令员抱怨说,应当允许他们一直打到金边,夺取全面胜利。军队的很多将领,包括叶帅和粟裕在内,虽然没有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完全反对打这场仗,他们觉得中国受到的包围还没有危险到非要发动这次进攻。[18-29]民众也有自己的怀疑:北京民主墙上的一些大字报指出了中国军队的糟糕表现,有些人甚至批评邓小平发动这场战争。[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但是,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对外国客人,邓小平都说中国完成了它所宣布的攻占五个省会城市的军事目标,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整体战略目的,即向苏联和越南表明,苏联在这个地区进一步扩张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李光耀认为:「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惩罚行动是失败的。但我相信它改变了东亚的历史。越南人知道了如果他们越过柬埔寨再进攻泰国,中国将会发动攻击。苏联人不想在亚洲一个遥远的角落陷入长期战争。」[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34]有些中国人把攻打越南称为「中国最後的战争」。鉴於中国没有关於这场战争的公开讨论,不妨把它称为「中国被遗忘的战争」。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在此期间,中国利用中越边境上不断的小型冲突来训练自己的军队,冲突的规模偶尔能达到动用一个师的兵力。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在1980年代,中国大多数步兵部队都曾被轮流派往边境参与小型冲突。有军事分析家指出,与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地面部队打仗,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极好的训练。大量中国军队的驻守也使苏联在为越南提供更多援助时变得更加谨慎。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41]进攻越南时有一点已经变得很清楚——中国决心扞卫它在东南亚的利益,这使苏联不敢在东南亚贸然与中国对抗。东欧的问题、漫长的中苏边境线、再加上邓小平攻打越南九个月後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这些事已经让苏联人疲於应付,而且由於中国已同美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苏联领导人拿不准如果它进攻中国,美国是否真的会袖手旁观。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他知道美国当时没有兴趣卷入亚洲的地面战争。为了不使苏联称霸越南附近的海域,如果能让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在那里钻探石油,岂不是一着妙棋?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56]中美两国的军队交流在1980年代迅速增多,包括中美国防部长的互访,美国向中国的技术转移和武器出售,以及学术专家和考察代表团的互访。虽然这些互动无法跟美国与日本和南韩军事交流的层次相比,但双方确实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关系。这些交流因1989年的天安门悲剧戛然而止,直到20年後也未能完全恢复。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因此,整个1980年代中国政府一直在减少军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尽管中国的数据不完整——因为它不包括军事工业的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但根据官方数字,军费开支从1979年开始改革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不断下降到1991年的1.4%。[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所有中共领导人都不断说「党指挥枪」,但毛泽东和邓小平很清楚,在关键的权力斗争中军队主要领导人的忠诚至关重要。因此邓小平既要通过正式制度控制军队,也要抓个人控制。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对军队高级职务他也是选贤任能,但个人忠诚也同样重要。军队中最可靠的人际关系是内战时在同一野战军服役的战友关系。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就像林彪用了很多四野的人担任军队最高职务一样,当邓小平在1980年能为各军兵种任命自己的班子时,11个大军区中有5个司令员是他在二野的同志,包括至关重要的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由於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不能指望在所有领域实现军事现代化,所以他把资源集中用於他认为最关键的领域:导弹和核武器(中国於1964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试爆第一颗氢弹)。[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从毛泽东那里继承的国防战略,严重依赖於两种极端方式的结合:「人民战争」和核武器。「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从毛泽东那里继承的国防战略,严重依赖於两种极端方式的结合:「人民战争」和核武器。「人民战争」是指动员地方民众骚扰和消耗装备更精良的入侵之敌,这在抗战时期曾被有效地用於对付日本的长期占领。它也使苏联在1969年进攻中国时不敢长期占领,而且确实仍是让苏联不敢再发动进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而使苏联进攻的可能性变得更低。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8-66]导弹、卫星和潜艇的研究在文革期间普遍受到保护。[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上台时,苏联在远端战机和导弹上取得的进步,使毛泽东从边境迁往内地的「三线」工业顿显其防御能力不堪一击。但和过去的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相信即使敌人拥有占优势的军事技术,「人民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可以降低中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在1980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的军事领导人开始就中国的战略指导路线形成了共识,即不再被动地诱敌深入,而是准备进行更为积极的防御。[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随着新知识的引入,现在他们拓宽了思路。中国不再只强调「人民战争」和核打击,开始考虑发展能防止战争升级为全面核冲突的有限核打击和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18-71]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邓小平从毛泽东那儿继承下来一支海军,它规模很小,而且已经完全过时。1975年邓在毛手下主政时,苏振华领导的海军提出过一个新的发展计划。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他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能力发动大战,但不用担心,它们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18-76]这使邓小平可以继续压低军费开支,把资源用於发展民用经济。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因此解放军要把计划和训练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小规模冲突上,与和超级大国的全面战争相比,中国的军力更适合应付这一类冲突。大军区经过裁军之後从11个减为7个,它们要针对边境地理和气候以及潜在对手的性质进行计划和战备。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使中国领导人看到,外国的军事技术在1980年代取得了多大进展、中国已经变得多麽落後,而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却限制军事预算,将资源转向民用经济。
30 May, 2013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然而,在1995年,当邓的接班人面对李登辉总统可能会宣布台湾独立这一切实的可能时,他们断定这一危险已足以促使中国必须作好军事准备,不仅要攻打台湾,还要阻止美国在可能的冲突中支持台湾。中国需要阻止美国的军舰、飞机和军队接近台湾,以增加美国武力干涉的成本。从1995年开始,由於江泽民在军事现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军费的增加远高於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胡耀邦较为同情中国独立工人组织的发展,没有给胡乔木答覆。他仍然相信波兰给中国的真正教训是必须加快改革开放。[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让老干部有名无权的努力只取得了部分成功。很多老干部,包括陈云、王震和宋任穷,都成了中顾委委员,但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职务。他们退休後,赵紫阳说,在1980年代,他和胡耀邦虽说是总书记,其实只是大秘书,因为在这十年里实权一直掌握在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和「六人小组」(薄一波、彭真、邓颖超、宋任穷、杨尚昆和王震)手里。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15]让王震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所知不多、被看作粗人的人来领导国家最开明的一批学者,这让有求新思想的党员感到愤怒。[19-16]但是邓小平批准了对王震的任命,於是王震在1982年接管了党校。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胡的作风比赵紫阳随意得多,例如,他知道煤炭短缺後,便跑到矿区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增加产量。他没有考虑到采煤时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也没有预料到私人矿主经常不采取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结果发生了许多矿难。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他没有考虑到采煤时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也没有预料到私人矿主经常不采取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结果发生了许多矿难。在慎重的计划工作者看来,胡耀邦是个不守纪律的鼓动家,他不充分考虑行动的後果,也不严肃看待他们精心制定的经济计划。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34]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以及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批评邓力群把这场运动搞得超出了邓小平的本意。邓力群明确表示,发动政治运动的人是邓小平。他拒绝保护上级领导的行为并未被迅速遗忘:15年後给邓小平开追悼会时,邓朴方明确表示不欢迎邓力群参加。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在这种更加自由的气氛中,30年前被打成右派的着名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於1985年3月发表了〈第二种忠诚〉一文。他在文中对两种党员作了对比,一种党员对上级领导唯唯诺诺,另一种党员具有良知、献身於党的理想。刘宾雁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那些曾经为是否执行党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政策而受到内心煎熬的人,对试图摆脱中共的、富於理想的青年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朱厚泽不能完全控制中宣部,因为那里仍有许多保守派,但是他的任职对於追求更多自由的人来说是一次重大胜利。熟悉中宣部的干部说,谁当了中宣部部长谁就会变得保守,因为他的职责是维护党的正统思想——但只有朱厚泽是个例外,他宣布了新的「三宽政策」:宽松、宽容、宽厚,这让希望表达不同意见的党员为之一振。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采访刊登出来後,邓小平让乔石转达了他对胡耀邦的不快。他对乔石说,胡耀邦是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开明的领导人。[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在他们看来,胡耀邦以他的宽容大度赢得了知识分子的人心,却把限制知识分子的任务留给别人去做。胡耀邦的对手私下蔑称其为「蟋蟀」——「瘦小,机灵,总是上窜下跳」。[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在中央委员会新当选的64名委员中76%有大学文凭,平均年龄50出头。政治局实际上以那些老干部的更年轻、教育程度更高的追随者取代了他们本人:姚依林与陈云关系密切,胡启立跟胡耀邦关系很好,田纪云是赵紫阳的人,乔石是彭真的人,李鹏则是邓颖超的养子。[19-55]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在这些较年轻的新高干中,58岁的李鹏和57岁的胡启立,被视为总理和总书记的潜在人选。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56]他於1951年毕业後在北京大学当了五年共青团书记,1977年清华大学恢复教学後他成为校党委副书记。 在当选候补委员的年轻干部中,还有江泽民和胡锦涛。他们在1985年後能够出席政治局会议,只要党认为他们有前途,不犯大错误,就有望登上更高的职位。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假如胡耀邦是邓小平的接班人,那麽他自然会是这个小组领导人的合理人选。然而邓小平在1986年5月告诉胡耀邦,在定於1987年秋天召开的十三大以後他将卸下中央军委主席一职。不出邓小平所料,胡耀邦回答说他也会从总书记的位子退下。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虽然邓小平所希望的政体改革的目标范围相当有限,但他给了赵紫阳很大权力,让他研究各种政治体制,听取国内不同专家团体的意见。前《人民日报》记者吴国光是体改办的成员之一,他後来在普林斯顿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就是以1986年至1987年的中国政治改革作为题目,他指出了邓小平和赵紫阳的政体改革观的不同。邓小平希望通过高度积极的人员提高管理效率,赵紫阳则想更大范围地减少党在经济和社会单位中的作用。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学生示威大多发源於北京,可是这一次却始於安徽省省会合肥以及相邻的南京和上海,起因是国际知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时任中国科技大学(位於合肥)副校长的方励之在这些地方发表的演讲。方励之是一名充满活力的演说家,不管他在哪里发表激进言论都会听众如云。例如,1986年11月18日他在上海同济大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成功的。」他又说,现在的中国政府是现代形式的封建主义。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在安徽的一次公开会议上,安徽省前省委书记、最开明的高层领导人之一万里想限制一下方励之,说他已经给了方励之足够多的民主。方励之则回答说,万里当副总理并不是人民选出来的,他无权决定允许多少民主。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他们能通过录取率极低的高考必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考上好大学的优秀学生,对靠关系得到更好的机会、过着优裕生活的高干子女感到愤愤不平。[19-75]此外,当时仍不允许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而是由国家分配工作,进行分配的部分依据则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所写的评语。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75]此外,当时仍不允许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而是由国家分配工作,进行分配的部分依据则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所写的评语。很多学生觉得别无选择,只能去讨好这些政工干部,而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往往专横跋扈、不学无术。[19-76]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2月18日,示威蔓延到上海,江泽民市长出现在大批学生面前。他一开口讲话就有学生发出质问,还有些学生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於是他停下讲话,请学生中间的一些人上台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後,江泽民说,同学们对西方和中国的差别缺乏足够了解,你们对西方民主的了解都是通过翻译过来的东西,你们应当直接从外文材料去更多地了解民主。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後,江泽民说,同学们对西方和中国的差别缺乏足够了解,你们对西方民主的了解都是通过翻译过来的东西,你们应当直接从外文材料去更多地了解民主。然後他用英语背诵了一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这让很多学生大为折服。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月10日至15日,在由薄一波主持的、根据邓小平的要求召开的「党内生活会」上,有二三十名高层干部对胡耀邦进行了批评。邓小平和陈云两人地位太高不宜到会参与批评,不赞成把胡耀邦撤职的李先念借故留在上海,也没有参加。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力群对胡耀邦的详细批评占去了1月12日整个上午和次日的半个上午,总计五个多小时。邓力群一一列举了胡耀邦的「错误」。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胡耀邦对随後受到的猛烈批评完全没有准备。他後来说,如果他知道「党内生活会」是那个样子,他就不会交辞职信,也不会作这种全面检讨。[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89]当时,在1月15日的生活会上,赵紫阳批评胡耀邦说,他虽然大公无私,但是也有弱点。「他喜欢标新立异,搞些噱头。他不服从纪律⋯⋯如果他有更大的权力,问题就会更大⋯⋯为什麽他对刘宾雁、王若水这种放肆的人那麽宽容?他大概是想在国内外树立一个开明形象。」赵紫阳又说:「耀邦同志不遵守纪律。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赵紫阳又说:「耀邦同志不遵守纪律。如果条件有了变化,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不在了,我是无法继续与他共事的,那时我就要辞职了。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5日上午的「党内生活会」结束前,胡耀邦作了最後的检讨,他表示要为自己的全部错误承担责任。但是他也要求组织继续调查自己是否真有野心,是否搞过派系。生活会结束後,有人看到胡耀邦在会议厅的台阶上黯然落泪。[19-92]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他让助手收拾好他过去十年里的讲话、报告和各种文件,在家里花了三个月阅读这些材料,最後断定自己没有犯过原则性的错误。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他让助手收拾好他过去十年里的讲话、报告和各种文件,在家里花了三个月阅读这些材料,最後断定自己没有犯过原则性的错误。他在家里也看电视,重读马列全集的一些章节。他很少会客,也几乎不参加党的活动,但他出席了解放军「八一」建军节的庆祝活动、七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胡耀邦下台後,邓小平曾数次邀请胡去他家打桥牌,都被胡婉言谢绝,只有一次例外:1987年12月30日,即胡耀邦得知自己要被解职那天的整整一年後,他接受了邓小平的邀请。邓小平问胡耀邦对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想通了,胡耀邦没有回答。[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100]在1989年4月胡耀邦的追悼会上,邓小平伸出手去,想跟胡耀邦的遗孀李昭握手,但李拒绝了。她说:「都是因为你们这些人。」[19-101]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7月10日,曾在1950年代短期担任过毛泽东秘书的李锐交给邓小平一封信,信中含有详细的批评邓力群的内容。李锐说,邓力群在延安时代曾滥用职权调查李锐,并不断找李的妻子谈话,随後又引诱她。李锐还批评邓力群也整过一些好干部。[19-108]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86年11月11日,在为筹备一年後的十三大而召开的小型会议上,胡启立就提到过邓小平和一大批老干部将要退休的事。薄一波听到这话脸都气红了,问胡启立:「你是不是盼着我们都早点死啊?」[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19-111]胡启立客气地回答说,他希望他们继续干下去。从来不知隐瞒情绪的王震也曾在中央党校大骂胡耀邦在为老干部退休作准备,他其实说出了其他老干部的心声。[19-112]
30 May, 2013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另外,十三大的中央委员会的产生,是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了差额选举,因此就排除了最不受欢迎的候选人,保证了当选者至少拥有其他人最低限度的支持。大会第一轮投票时,候选人比实际名额多出十人,因此得票最少的十人落选。邓力群便是落选的十人之一。[19-120]这反映着邓力群受到普遍排斥,也表明胡耀邦得到普遍同情。[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但是他身居幕後,一直关注着局势的演变,是最终的决策者。他并不赞同示威者的言行,他们都是邓所推动的改革开放和为经济增长提供基础的政治稳定的受益者,而现在他们正在威胁这种稳定。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党内领导层的分裂,对中国当时能容许多少自由的分歧,曾为革命浴血奋战的老干部和习惯於舒适生活的学生之间的观点差异,城市居民担心通货膨胀与就业的不安全感,示威运动的浩大规模,以及学生领袖在控制自身运动上的无能,国内外民众对示威者的同情,中国军队在控制群体事件上缺少经验——凡此种种,使中共领导人在控制局面上一筹莫展。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1960年代後期的学生有参加红卫兵的经历,但是在1989年以前的十几年里,严密的控制阻碍了有组织的独立学生运动的发展。1989年聚集成群的学生没有任何组织经验。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可以脱颖而出成为领袖,但他们缺少组织、纲领和确保服从的程序,因而没有代表其他学生与政治领导人进行谈判的基础。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胡耀邦从南方过冬返回北京後不久,出席了1989年4月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开始还不到一小时,他便因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栽倒在地。紧急送往医院後他似乎有恢复的迹象,但在4月15日凌晨猝然去世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中南海增加了一个团的兵力,以防学生冲进大门。《人民日报》宣布禁止游行示威,并警告学生「不要把政府的容忍误以为是软弱」。但是领导层严重错估了形势,学生们夸示着自己的力量,拒绝平复下来。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12]当时李鹏不同意接见任何非官方的学生团体,因为他担心这会使这些团体获得他所不愿给予的合法性。李鹏还担心这样做会削弱党所支持并具有更强控制力的官方学生组织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李鹏和邓小平的「四二六社论」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李鹏於次日召集政治局会议,听取了负责监控首都事态的北京市领导陈希同和李锡铭的汇报。有观察家认为,这两人由於害怕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承担责任,夸大了示威的严重程度,使邓小平对实际情况产生了误解。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16]听完他们的汇报後,邓小平说,必须终止这场动乱——像波兰那样纵容示威活动的其他共产党国家,党的权力垮掉了。因此中国领导人必须明确坚定地结束动乱,控制住局势。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然而令邓小平失望的是,结果适得其反,学生领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愈发坚定,并且动员了更多的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列。李鹏在日记中说,「四二六社论」取得了成功,然而来自广场的报告认为它不过是激怒了学生。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但是在1989年4月,没有哪个领导人既拥有提出解决方案的权威,又具备在革命老干部和青年人之间建立沟通渠道的能力。即便是赵紫阳,尽管他後来主张与学生对话,撤销「四二六社论」,但当时他也是态度疏离,并没有被学生视为同情他们的盟友。学生指责他的儿子搞腐败,批评他打高尔夫球。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例如,在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和教育部副部长何东昌4月29日下午会见45名学生时,袁木拒绝承认腐败是一个严重问题,并且否认存在新闻审查制度。学生们离开时比此前更加愤怒。[20-22]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有一天,一位播音员说:「今天没有新闻。」[20-24]6月4日以後中宣部部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被免职,因为他们被认为在示威期间过於同情学生。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李鹏是前一派的象徵和中心人物,赵紫阳则代表後者。李鹏的日记中每天都记录着对赵紫阳的批评,他说邓小平在1988年秋天之前就已经对赵紫阳处理经济工作的表现有所不满;邓还不满赵紫阳在政治上软弱,没有坚定支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并且不愿意为恶性通货膨胀和群众对放松价格管制的反应承担全部责任。[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他表达个人见解时总是态度谦逊,对党十分忠诚,工作勤恳而投入——无论老干部们的指示多麽不受欢迎,他总是乐於依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他的固执而又谨慎的性格,与热情且富有同情心的胡耀邦、或者超然而具有绅士风度和分析才能的赵紫阳形成了鲜明对比。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27]李鹏在日记中强调,赵紫阳对社论是同意的。但事实上赵紫阳同意的是邓小平4月25日的讲话,而不是根据讲话写成的《人民日报》4月26日社论。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赵紫阳访朝回国後,很快就断定党和学生之间已经形同水火,若不撤销社论,几乎毫无和解希望。他甚至一度同意,如果撤销社论,他愿意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31]这篇由鲍彤推敲过措辞的讲话也对学生进行了广播。赵紫阳在讲话中承认,党内确实存在腐败问题,他将之归咎於社会主义法制不完善、缺乏开放性和民主监督。他重申学生是爱国的。[20-32]学生因赵紫阳的讲话而平静下来,天安门广场的示威人数骤减。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长达30年的疏远即将结束,关系正常化露出了曙光。早在19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中苏恢复正常关系的三大条件: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同时将军队从中国东北边境附近撤离,越南人离开柬埔寨。他之前曾估计,苏联因战线拉得太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这一估计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一些指责学生阻断北京交通的旁观者也开始同情这些决心牺牲生命的学生,把他们看作英勇的受害者而不是麻烦制造者。政府官员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任何绝食者死亡都将激怒群众,因此在对待绝食者上行动节制。没有学生受到攻击或逮捕,政府在雨天给他们提供大客车避雨,为他们提供公厕,派人清扫广场卫生。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他答应次日再来见他们,并保证只要他们返回校园,就不会受到惩罚。阎明复甚至提出,为了确保他们受到保护,自己可以充当人质。[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39]学生们一直举止得体,升国旗时会庄重地起立唱国歌。但是全社会铺天盖地而来的同情,也坚定了他们绝不退让的决心。看到学生显然不会离开广场,阎明复明白这对赵紫阳的政治生涯意味着什麽,也担心由此给国家带来的後果,不禁伤心落泪。[20-40]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41]但他们仍然拒绝离开广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前来支持他们。政府别无选择,只好取消原定在广场举行的欢迎仪式,改在有重兵把守的机场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小的仪式。邓小平和戈巴卓夫的会见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示威者试图冲进去,事件过程中打碎了一扇窗户。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邓小平毫无敌意地谈到过去与苏联的矛盾,他承认亲自参与过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但是他说,争论的双方讲的「全是空话」。[20-44]他坦承「我们也不认为当时我们说的话都是对的」。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邓小平对戈巴卓夫发表了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讲话,但他毕竟年事已高——有人认为他当时也有些紧张,在欢迎戈巴卓夫的宴会上,他面对镜头时手有些颤抖,饺子竟从筷子上滑落下来。[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赵紫阳解释说,邓小平仍在工作,中国仍然需要邓小平的智慧和经验,「因此1987年的十三届一中全会郑重作出决定,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仍要由邓小平同志掌舵」。[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48]邓小平得知赵紫阳这些话後很不高兴。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49]然而李鹏在日记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承认赵紫阳的说法是准确的,但他认为赵紫阳在这种场合说出来,是想把1988年的经济问题和导致学生示威运动恶化的决策责任推给邓小平。[
23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有些学生意识到这是向世界展示的机会,便派会讲英语的示威者站在游行队伍的周边,向全世界讲述他们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和消除高层腐败的必要性。一些连续报道此事的外国记者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他们说,大多数学生其实对民主自由了解很少,对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也没有多少想法。[20-52]
30 May, 2013
第20章 北京之春:1989年4月15日–5月17日
20-2]邓力群是胡耀邦最高调的批评者和1987年1月批胡的带头人,但这时他也赞扬了胡耀邦。他後来写道,胡耀邦从来不搞阴谋,胸怀坦荡,对人不抱恶意。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政治局之外,中央顾问委员会的一批自由派的退休干部——包括李昌、李锐、于光远和杜润生——也聚在一起,为发表一份把学生运动宣布为爱国主义的声明作最後安排。第二天一早,已经没有退路的赵紫阳给邓小平办公室打电话,希望私下面见邓小平,或许能说服邓不动用军队。赵紫阳被告知可以下午来。但他去了之後才知道,他将不是与邓小平单独见面,其他政治局常委也都会在场。邓小平显然不想接受他的意见。[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与会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赵紫阳解释说,局势很严峻,每天仍然有30万到40万人在示威。他认为除非撤销严厉的「四二六社论」,学生们不会自愿离开广场。[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邓小平又说,上海的江泽民采取强硬的自上而下的措施查封了不听指示的《世界经济导报》(这对平息那里的学生示威很有帮助),成功恢复了秩序。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与家人吃晚饭时,他告诉妻子梁伯琪和女儿王雁南他打算辞职,他的决定可能使全家人受连累。之後家人打电话告诉了赵紫阳在澳门和海南的儿子,他们都理解并接受父亲的决定。[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负责监视他的李鹏的陪同下,赵紫阳拿着手提扩音器说:「我们来得太晚了⋯⋯你们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他的助手鲍彤被捕并被送入关押高级囚犯的秦城监狱。虽然邓小平又活了八年,但他从未回覆过赵紫阳的信,他们也再没有见过面。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21-10]而正式处理赵紫阳的程序是在6月4日以後才开始的。赵紫阳了解胡耀邦在1987年承认错误的後果,因此他拒绝认错,他说,他没有做错任何事。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不论广场上的学生还是高层领导,都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一幕:大批北京市民蜂拥走上街头,彻底堵住了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进城的五万名军人,六条主要道路和其他几条小路概莫能外。李鹏在5月20日的日记中简单地写道:「我们没预料到会有大的抵抗。」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5月20日一过,邓小平让军队暂时撤退的同时,立刻指示杨尚昆准备坦克、装甲运兵车、卡车和足够的武装部队,以便克服一切抵抗。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5月20日以後几天的李鹏日记中,满是与全国各地领导人进行电话交谈的纪录。他在电话中解释发生的事情,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成,并记下他们对北京领导层的决定表示拥护的声明。[21-21]据李鹏的纪录,到5月21日时已有22位省级领导表示支持戒严。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21-23]虽然万里在北美时说过一些赞成民主的话,但是回到上海後,这位一贯忠诚的中共党员表示支持邓小平的政策。[21-24]然後他才获准回到北京。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21-26]邓小平表扬了江泽民的果断行动:他以巧妙的方式关闭了《世界经济导报》而没有引起过激反应。江泽民从1983年到1985年当过电子工业部部长,曾在1985年向邓小平汇报工作。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冬季去上海度假时,江泽民作为市委书记接待他们,所以他们对江都很了解。他已经作为较年轻的政治局委员工作了三年,因此熟悉中央的事务。此外,他立场坚定,致力於改革,了解科技,有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这些都是邓小平认为领导国家所需的重要品质。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他生於1926年,经考试入读扬州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後者是中国当时最好的工程类高校之一,这说明他有很高的智力。他在上学期间学过一些英语和俄语,作为交流生在苏联生活过两年。他还学过一点罗马尼亚语。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没有证据表明邓小平在决定向天安门派出武装部队时有任何迟疑。6月3日凌晨2点50分,他命令迟浩田「采取一切手段」恢复秩序。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此外,大多数学生无法想像他们的抗议会导致开枪。在6月3日之前,学生有几次投票表决是否继续占领广场。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6月3日之前,学生有几次投票表决是否继续占领广场。大多数人都投票赞成留下,因为主张离开的人已经用脚投了票。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夜里11点时,仍然无法前进的部队开始直接向人群射击,使用的是每分钟能发射90发子弹的AK-47自动步枪。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数英哩之外,当军队从东边向广场开进时,一些步枪子弹击中外国摄像师和记者们所在大楼的窗户——军队这是在警告他们不要靠近视窗,因为那里可以拍摄到广场附近的屠杀画面。一些穿便衣的军官挡住外国人,告诉他们离开大街以免受伤,并警告他们不要拍摄军事行动的照片。很多拍摄者的照相机和胶卷被没收。[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在广场四周、长安街和人民大会堂前,士兵开始朝着向他们谩骂、扔砖头并拒绝离开的平民开枪。抗议者没有想到士兵会用真枪实弹对付他们,当一些被打死或打伤的抗议者被抬走时,剩下的人才变得恐慌。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21-55]认真研究过这一事件的外国观察家所作出的最可靠估计是,遇害的示威者大约在300人到2,600人之间,有数千人受伤。最初一些外国的报道说有上万人死亡,但後来都承认这是严重的夸大。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留在广场上的人始终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国家领导人会承认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高尚情操,与他们对话,认同他们对国家的关心是正当的,并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因此,与苏联和东欧的抗议学生不同,中国的学生在「六四」之後不再跟共产党对着干了。很多学生逐渐相信,只有通过缓慢地建立基础,通过改善更多人的经济生活,通过加深人们对公共事务的理解,逐渐形成对民主和自由的经验,才能取得进步。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很多学生逐渐相信,只有通过缓慢地建立基础,通过改善更多人的经济生活,通过加深人们对公共事务的理解,逐渐形成对民主和自由的经验,才能取得进步。甚至很多不是党员的学生也承认,领导人当时面临着国家失控的危险,只有共产党才能维持促进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稳定。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21-59]例如,1947年2月28日,已经接管台湾的国民党为了消灭任何有可能抵抗的地方领袖,由国民党将军陈仪杀害了上千名当地的重要人士。这一事件几十年来一直使「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心怀怨恨,但在台湾之外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他给出的回答是:这既与电视将该事件戏剧性地同步展示於观众眼前有关,也与学生认同西方理想有关。简言之,赵文词认为,北京的镇压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因为它被解读成对美国神话——即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自由终将胜利——的攻击。很多外国人以此把邓小平视为自由的敌人,因为他镇压了扞卫他们信念的英勇的学生。[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到5月底时,西方的电视观众和报纸读者已经完全认同为民主而战的学生,因此他们把血腥的结局视为镇压「我们的」学生,学生的立场就是「我们的」立场。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批评赵紫阳的人认为,假如他对学生少一些鼓励,以更果断的方式对待他们,假如他不那麽关心自己的「开明领导人」形象,最後的悲剧也许能够避免。批评李鹏的人称,假如他没有如此顽固地拒绝与学生对话并体谅他们的关切,如此急迫地谴责他们,如此断然地推出「四二六社论」并给学生贴上「动乱」分子的标签,如此僵化地轻蔑学生且缺乏起码的同情心,那麽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批评李鹏的人称,假如他没有如此顽固地拒绝与学生对话并体谅他们的关切,如此急迫地谴责他们,如此断然地推出「四二六社论」并给学生贴上「动乱」分子的标签,如此僵化地轻蔑学生且缺乏起码的同情心,那麽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批评陈希同和李锡铭的人则说,假如他们向邓小平等老干部汇报时没有夸大事态的严重性和外国势力卷入的程度,邓小平等老干部也许不会觉得必须作出如此强硬的反应。
20 May, 2013
第21章 天安门悲剧:1989年5月17日–6月4日
他们也承认1989年悲剧的严重性,但是他们相信,假如邓小平在1989年6月未能终止持续两个月的混乱,中国有可能发生更大的悲剧。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鉴於群众对「六四」悲剧的反应,邓很高兴他们选择了一个没有参与镇压的接班人,这可以让群众感到有一个新的起点。虽然江泽民在6月4日之前就来到了北京,但邓小平要确保江泽民的名誉不因天安门事件而受损。为此,他个人承担了在北京恢复秩序的责任,并且直到6月24日江泽民在四中全会上正式当选为总书记,才宣布了对他的任命。[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江泽民学得很快并与推选他的党内元老——除邓小平之外,还有陈云和李先念——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直觉,并利用曾庆红为他出谋划策。曾庆红在党内政治中人脉极广,过去就在江泽民手下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随他一起来到北京後,担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曾庆红在党内政治中人脉极广,过去就在江泽民手下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随他一起来到北京後,担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曾庆红的父亲曾山在党内多年从事组织和安全工作,曾庆红通过他知道了很多党内的人事内幕;他母亲邓六金是延安幼稚园的园长,许多现在的领导人都是当年从那里出来的孩子。曾庆红很好地运用他的个人关系网,协助江泽民在北京政坛上周旋。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刚开会,邓小平就提醒他们,他过去多次说过,自己最後的责任之一就是建立硬性的退休制度,使老干部能够自动把权力交给更年轻的领导人。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邓小平向他的同事表示,退休年龄没有硬性规定是制度上的一个重大缺陷,不但在毛泽东晚年是这样,而且是帝制时代的通病。(批评邓小平的人可能会补充说,他们赞赏邓小平的退休决定,但是假如他再早几年退休也许更好。)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邓小平指示说,预定於1992年召开的下一届中共代表大会要解散中央顾问委员会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邓小平把权力交给江泽民一年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吴作栋。此後李光耀尽量约束自己不去干涉接班人的工作,但是他说,自己仍然是个守门员,如果出了问题,他认为自己仍然有责任为维护新加坡的成就做一些必要的事情。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他们两人的关系轻松而友好:在1975年12月6日为祝贺布殊离开北京转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告别宴会上,邓小平对他开玩笑说:「你是不是一直在这里搞间谍活动呀?」[22-23]布殊笃信私人外交,他会偶尔给邓小平递送信件。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22-23]布殊笃信私人外交,他会偶尔给邓小平递送信件。邓小平对这种私人交往方式并不作出回应,但他愿意随时与布殊见面。[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他会见了美国民主党特使伍德科克,还会见了前总统尼克逊以及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後者其实担任着布殊政府的牵线人。日本不存在强大的反对党或能够充当使者的前政治家,因此邓小平会见了与日本政府有密切关系的日本商界领袖。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让中国人和邓小平本人尤其感到震惊的,是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反抗中国的老朋友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及其妻子的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它在12月25日以两人被枪决而达到顶点。齐奥塞斯库是东欧领导人中唯一下令军队向平民开枪的人,中国领导人不可能不想到七个月以前北京类似的军事行动。确实,罗马尼亚的事态急转直下,导致了齐奥塞斯库被处决,这让中国领导人担心自己能否免於和齐奥塞斯库——他曾表示赞成北京6月4日的镇压——同样的命运。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据官方的《邓小平年谱》,他在12月的前半个月有六次会见活动,但从12月17日——齐奥塞斯库下令向人群开枪的那天——到来年的1月18日(这一天他会见了香港商界领袖李嘉诚)之前,没有任何会见的纪录。[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当11月11日柏林墙被推倒时,《人民日报》再也无法掩盖这一消息了。[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22-54]苏联解体後,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像很多西方人一样高兴。有人甚至向可靠的朋友重新提起1950年代中国采用苏联式工业化时的一句着名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涵义却非常不同。 邓小平在1989年底辞职後不再积极参与处理东欧和苏联问题,但是他不可能回避这些事态发展的後果。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邓小平在试图说明苏联犯下的错误时宣称,苏联没有及时进行经济改革,高层领导人没有坚定地维护共产党。相反,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搞军备竞赛,钱花在了这种竞赛上,而没有用来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从1988年9月26日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始实行的紧缩计划是陈云的得意之作。为了结束通货膨胀,政府降低了增长目标和支出,减少了货币供应,收紧和强化了财政控制,努力消除财政赤字。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22-65]但是,1989年「六四」之後西方国家的制裁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更何况经济官员还在继续实行谨慎的经济政策。即使很想与邓小平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的江泽民,在经济政策上也感到只能接受主流气氛,而这种气氛现在更有利於陈云的慎重立场。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1988年的11.2%降至1989年的3.9%。为防止在这种急速的下滑中出现政治骚乱,没有让大城市的国营企业职工丢掉工作,工资也没有受到触动;但是在小乡镇和行政村一级,从1989年到1990年有将近2,000万人丢了饭碗。[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就像抗战时期共产党人诉诸於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一样,此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把民族主义和共产党联系在一起;反过来说,批评共产党事实上就是不爱国。[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六四」之後外国人的制裁和批评,为邓小平及其同事提供了强化这种爱国主义的有效手段。天安门悲剧後的几周内,邓小平开始强调他的爱国主义教导。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天安门悲剧後的几周内,邓小平开始强调他的爱国主义教导。中宣部巧妙地宣传外国人的反华言论,使很多中国人、甚至包括主张民主的学生感到愤怒。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中宣部巧妙地宣传外国人的反华言论,使很多中国人、甚至包括主张民主的学生感到愤怒。西方国家阻止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1994年後改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做法被广为宣传,将民众的怒火引向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在唤起年青人的爱国主义方面,特别成功的一件事是,官方媒体巧妙地宣传外国人因「六四」事件而反对北京主办奥运会的言论。国家主席杨尚昆在1990年向国际奥委会宣布中国将申办奥运会後受到外国的抵制,这让年轻人怒不可遏。1989年时反政府的年轻人,现在又热烈支持政府有关中国受到其他国家苛待的说法。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当日本政客参拜供奉着日本在二战中阵亡官兵的靖国神社时,或是当极右翼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时,即使这种事在日本并没有多少人在意,他们的言论仍会被公布在中国的媒体上,引起强烈的反日情绪和对中国领导人的支持。
23 May, 2013
第22章 站稳脚跟:1989–1992
中国存在着像东欧和苏联那样陷入分裂的危险,因此需要作出认真的努力重新赢得年轻人的支持。爱国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机会的增加,共同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这个故事在1991年又重演了一次。当时邓小平对北京保守的经济政策也感到不快,可是他对这些政策又不能完全说了算。他无法在《人民日报》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便把它登在另一家报纸——上海的《解放日报》上。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即使不像邓小平那样头脑敏锐的干部也十分清楚,上海的领导人对1930年代上海作为商业大都会的优越地位怀有自豪感,而当时的香港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城市;1980年代中央为广东和福建率先进行试验开了绿灯,却没有让上海这样做,这使他们十分不快。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即使不像邓小平那样头脑敏锐的干部也十分清楚,上海的领导人对1930年代上海作为商业大都会的优越地位怀有自豪感,而当时的香港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城市;1980年代中央为广东和福建率先进行试验开了绿灯,却没有让上海这样做,这使他们十分不快。上海的负责人并不讳言:上海有着比广东和福建的任何城市更高的教育、科技和工业水平。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然而,对上海巨大的旧工业进行改造,需要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的资本来支持。上海肩负的为国家财政作贡献的担子如此之重,得到的支持却很少,这让上海的领导人感到不满,他们一直在要求北京改变政策。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1988年和1989年邓小平在上海过冬时,曾经与江泽民和接替江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熔基作过交谈。朱熔基在北京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时邓小平就认识他,把他视为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既有充满自信的领导能力,又有发展经济的战略眼光和难得的改革魄力。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他然後又说:「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是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23-7]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陈云在上海郊区的青浦长大,经常回上海视察当地情况;在党内,他在跟上海有关的问题上享有特殊的权威。陈云反对在上海建经济特区,不仅因为这有可能给国家既有的重工业和税收基础造成风险,还因为作为一个在1920和1930年代在那里工作过的人,他深知资本主义的罪恶和上海商人那种在他看来对洋人过分卑躬屈膝的「买办习气」。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23-11]邓小平重申他在1990年说过的话:1979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开放上海,是他犯的一个错误,他原本应该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他说,金融——他有意避免使用容易引发不满情绪的「资本」一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想在金融领域获得国际地位,全国都得靠上海。[
22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当邓小平的专列於1992年1月17日驶离北京站时,北京的其他中央领导并没有收到通知,甚至连江泽民也不例外。这次出行完全由武警部队一手操办。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23-24]邓小平这个玩笑是深有寓意的:人们都知道邓小平对西方要求中国支付大笔知识产权费的批评,邓小平提醒西方人说,其他国家模仿中国的火药和印刷术一类的发明,中国并没有为此收过费。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在视察深圳一家生产CD光碟的工厂时,他问他们是否从外国买了版权,并提醒工厂经理说:「一定要遵守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23-25]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参观了世贸中心大厦後,邓小平在返回宾馆的大巴上再次谈到他的很多基本观点:计划不等於社会主义,市场也不等於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邓小平鼓励深圳在20年内赶上香港、新加坡、南韩和台湾这亚洲四小龙。他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邓小平仿佛仍在担任国家领导人一样,表示完全同意这些想法,并鼓励李灏大胆落实。北京的很多干部批评深圳走得太快,但邓小平送给李灏的离别语是:「你们要搞快一点。」李灏回答说:「我们一定会加快步伐。」[23-33]邓小平的下一站是珠海,该市市委第一书记梁广大来到深圳,陪同邓小平一家人和省里的官员,乘船一小时跨过宽阔的珠江三角洲,来到了珠海。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邓小平在1990年和1991年未能让国家回到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上,但是由於香港的媒体和珠海的一次会议,他在1992年取得了戏剧性的突破。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但是,会议的与会者和珠海的观察者所透露出的消息,从江泽民在会後几周内的反应中得到了证实。出席会议的军队领导人的强大阵容表明,如有必要,军队高层愿意拥护一个新的领导人。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亟欲得知珠海会议确切内容的江泽民,说服福建省委第一书记贾庆林给了他一份会议录音;此後不久官方就宣布贾庆林入选政治局。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江泽民并没有在春节给邓小平打电话的习惯,但是在2月3日,即邓小平离开珠海五天後,江泽民打电话给邓小平拜年。他後来承认,这次通话并非随意而为。[23-43]此後江泽民便成了更大胆的改革派。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23-48]在女儿邓榕的帮助下,他给孙子们买了几枝笔,作为送给他们的礼物。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邓小平十年来一直忙於工作,从未逛过商店,但是他有一天上午去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零售商店——上海第一百货公司。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23-58]知识分子和军队干部利用已经变化的气氛,在各自单位向左倾思想发起了进攻。杨白冰在3月23日宣布,军队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是在明确警告那些拖後腿的人。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江泽民不但赞扬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把他的观点上升到「邓小平理论」的高度。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当然,江泽民的讲话也反映着与保守派的某种妥协。邓小平原来提出的年增长率是10%,江泽民的报告则建议把目标定为8%或9%,但这仍比李鹏早先提出的6%高出许多。[23-64]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23-70]江泽民长久以来一直觉得,比他资格老的杨氏兄弟是碍手碍脚的对手。邓小平早先曾对江泽民说:「毛主席当家时是他说了算,我当家时是我说了算,如果你当家後也能说了算,我就放心了。」[23-71]邓小平与杨尚昆和杨白冰关系密切,但是对於他来说,一个强大团结的国家领导班子要比私人友情更重要。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他们上学时,西方的法学、经济学和商业管理这些学科还没有被引入中国,但他们在任职期间通过文件、会议和短训班的形式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是既能干又眼界开阔的技术官僚,大多数人是学工程技术出身,接受现有体制并希望维持它的有效运转。
23 May, 2013
第23章 邓小平时代的终曲——南巡:1992
邓小平最後一次公开露面是1994年春节。此後他的健康状况恶化,再也没有力气参加会议了。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邓小平时代发生的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多样性,当时世界格局的性质,共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全球体系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无数具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人们的贡献等等。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邓小平时代发生的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多样性,当时世界格局的性质,共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全球体系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无数具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人们的贡献等等。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邓小平时代发生的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多样性,当时世界格局的性质,共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全球体系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无数具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人们的贡献等等。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邓小平时代发生的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多样性,当时世界格局的性质,共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全球体系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无数具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人们的贡献等等。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邓小平时代发生的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多样性,当时世界格局的性质,共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全球体系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无数具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人们的贡献等等。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当然,这一巨变的思想基础来自很多人,而且没有人完全预见到了事情将如何展开。改革开放并非由邓小平启动,它是邓小平上台之前在华国锋的领导下起步的。邓小平也不是手持伟大蓝图、主宰着变革的设计师;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他把各种想法进行梳理和总结,用他的团队和群众所能接受的步调和方式展示给他们。他在最高层提供稳定的领导,使人们能够在经历巨变时保持信心。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他是解决难题的人,努力找出有利於国内外相关各方的解决方案。他帮助培育起强有而力的统治结构,使之得以在中国人努力适应迅速变化的新环境时保持控制。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但是,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他有很多经验丰富、像他一样赞同深刻变革的老干部共事;他上台时有一个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其他国家愿意与中国分享资本、技术和管理,并欢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但是,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他有很多经验丰富、像他一样赞同深刻变革的老干部共事;他上台时有一个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其他国家愿意与中国分享资本、技术和管理,并欢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很难说除他之外还有哪个人能如此成功地把一系列特质组合在一起:权威、丰富的经验、战略意识、自信心、人脉关系和领导中国转型所需的政治判断力。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例如,外事服务局负责管理在外企工作的国内员工。为了获得更多中国极为短缺的外汇,外国人被鼓励用他们的货币兑换「外汇券」,在指定的「友谊商店」购物,他们在这里可以买到普通中国人买不到的外国商品。国营外贸公司控制着与外国人的大量生意,大部分外国人在半年一届的广交会上购买中国商品。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美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是由担心权力过度集中的领袖们设计的。而由毛泽东设计、邓小平及其同事作了重大修正的体制,则是为了解决相反的问题:为动乱不已、举步维艰、地区差异巨大的中国提供统一的领导。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很多为中共事业作出贡献、登上高位的人,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此外,毛泽东认为「红」比「专」更重要,他喜欢工人农民甚於受过较好教育但「出身不好」的人(地主和资本家的子女)。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在1978年改革开始之後,城市的领导人担心大批流入的农民将使城市设施和食品供应不堪重负,因而保留了城市户籍制度,这种制度长期限制着人们是否能得到城市住房、就业和子女教育等各种服务。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在19世纪的美国和欧洲,旨在保护民众、对公司的逐利行为加以限制的法律法规也是缓慢形成的。邓小平统治时期的中国,经历着类似於19世纪美国和欧洲的掠夺式资本主义,当时既没有反垄断法,也没有保护工人的法律。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对於因建新项目而被迫搬迁的居民,中国所提供的保护极差,开发商能够和政府官员联合起来迅速把土地搞到手,而对搬迁户或原土地使用者的补偿充其量也就是中等水平。从中国领导人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和建筑商的这种勾结未必不当,它可以使企业迅速开工,从而能够更快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有了这些令人瞠目的成功故事,在邓小平及其接班人看来,这些土地原使用者的合法权利不应妨碍他们所认为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为何会有这麽多境外商人涌向一个法规仍不健全、专利保护也很差的国家?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勃勃生机:决策速度快,落实决策不必受复杂法律程序拖累,规模巨大的市场迅速成长。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为全民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在邓小平时代,政府雇员,包括大型国企的职工,都享受单位提供的公费医疗和福利,但这些职工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重新划定和坚守自由的界线。
22 May, 2013
第24章 转型的中国
无论地方还是部队的干部,都会向有权提拔干部的人送好处。年轻人要给徵兵的人送钱才能入伍。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陈云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但是在1980年代,尤其是1984年以後,这种分歧成为党内政治路线的分界线。陈云一向担心冒进,他不太愿意冒险,对遏制通货膨胀更为坚决;他对苏联有较多好感,不愿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联系,不愿扩大市场作用,更坚定地按党内程序办事。邓小平则更喜欢进行试验,突破条条框框,向西方敞开大门,敢闯敢干。陈云和邓小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陈云在落脚之前,要搞清楚每一块石头是否牢靠。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即使邓小平想让陈云靠边站,能否做得到却令人怀疑。1984年以後,尽管路线分歧使两人沮丧,但他们尽量做到了和平相处。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这种进步,再加上从苏联引进的工业项目,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毛泽东把谨慎的陈云推到一边,让计划部门失效,重创了经济。就在灾难延续之际,毛泽东又把陈云叫回来领导恢复经济。陈云在1960年代初再次恢复了经济秩序。毛泽东曾问:为什麽好像只有陈云能搞好经济?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1962年,当陈云提出实行包产到户的可能性而受到毛泽东批评时,他万分沮丧,以至两个星期不能说话,过了很久才恢复过来。毛泽东曾说,陈云太胆小,一片树叶落下来也怕砸到自己头上。陈云也是个不合群的人,他很少接待来客,常常独自一人吃饭。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邓小平每天要看15种报纸和很多报告,而陈云只反复阅读《人民日报》。他的秘书每天只给他5份最重要的报告,他读得十分仔细。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没有任何实际的军事经验,与将在新时代发挥重要作用的西方也无任何交往。他身体多病。陈云的头脑要比批评他的人所承认的更具想像力、更灵活,但他缺少邓小平那种能把人们团结在自己身边的领导魄力。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陈云文选》甚至先於《邓小平文选》出版。虽然邓小平和陈云从未公开闹翻,但不难理解他们的关系中暗藏机锋,所以他们也成了吸引两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对立观点的核心人物:一方主张大胆前进,另一方则主张避免冒险。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邓力群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当邓力群秘密调查在延安整风中挨批的李锐时,找到李锐的妻子谈话,表面上是在继续调查,其实是在向她示爱,两人最终短暂同居。邓力群後来为此作过检讨。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25-3]他与被派去平定新疆的王震密切合作。当时要争取少数民族合作的毛泽东在得知王震将军过早地开展民族改革,杀了大批维族人後大为恼火。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帮助起草党的文件,後来又去了党刊《红旗》杂志。刘少奇在文革中受到批判时,刘的两个高级秘书立刻与他反目,但第三个秘书邓力群再次义气当先,拒绝批刘。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这一年年底邓小平受到批判时,邓最亲密的助手都被要求加入批邓行列,他们全都从命,唯有邓力群除外。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像邓力群这一类写作班子里的人,固然要听从邓小平和陈云等人的指示,但是作为精通党史和理论的专家,他们也有机会影响文件的内容。由於胡乔木和邓力群被人尊为中共正统思想的卫道士,高层干部都不敢说由他们两个人把关的文件和讲话会违反党的理论和先例。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中共的宣传几十年来一直赞美工人、农民,但这并没有完全抹去邓力群对胡耀邦这一类人的轻视——邓力群曾就读於北京大学,出身名门,而胡耀邦14岁就离开了学校,处事有失稳重。陈云和王震等保守派相信邓力群能够胜任总书记一职,自由派干部也不怀疑他有此野心。邓力群则否认自己谋求这一职位,但他并不掩饰对胡耀邦的轻视,这种强烈的轻视明显不是只由客观分析得来的。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胡乔木 胡乔木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是起草官方文件的「大笔杆子」,最权威的党史专家,享有比邓力群更高的头衔和名望。[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利用自己熟知毛泽东文章和中共文件的优势,於1951年写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为自己奠定了党史大家的地位。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尽管如此,胡乔木在记录领导人的即兴讲话时往往也很灵活,以便使他们的讲话与党的理论、历史和用语相一致。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25-8]後来赵紫阳担任总理时,胡乔木不但赶紧前去拜访,甚至对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的作用表示怀疑,而这篇讲话正是他本人为邓小平起草的。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在私下场合,他有时会表达比很多批评他的人更加自由的立场。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胡乔木工作紧张而专注,但比较情绪化。他在反驳对手、扞卫党的正统思想时很教条,对於任何向他的党内头号笔杆子地位发起挑战的人,他会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胡耀邦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就连一些崇拜胡耀邦的人也承认,他缺少最高领导人所应有的沉稳与庄重。他讲话时手舞足蹈,让人觉得他是个没经验的青年人。批评他的人蔑称他为「蟋蟀」。赵紫阳在回忆中说,胡耀邦是个致力於改革的理想主义者,但他认为因为胡耀邦从未担任过独当一面的地区领导人,所以不能充分估计政治稳定和团结的重要性。[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没有担负邓小平所承担的那种重任:为国家作出全面决定,维护秩序,抵御外来威胁。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甚至敬佩胡耀邦的部下也承认,他不是个有组织能力的行政管理者,他也不善於保护下属免受别人攻击。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过去的部下说,胡耀邦能很用心地熟悉政策,按政策办事,在这方面他要比他的批评者所说的要好得多,但他愿意给知识分子更多自由,允许下级干部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澳洲总理罗伯特・霍克(Robert Hawke)问过胡耀邦的副手胡启立对胡耀邦脱稿讲话有何感觉,胡启立说:「可怕。」[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胡耀邦有一次和客人开玩笑说,邓小平看上他是因为他身高只有一米五,是唯一比邓小平个头还矮的干部。[25-13]其实邓小平有很多理由选中胡耀邦:他在江西和延安苏区工作过多年,和其他高层领导关系都不错。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1962年至1964年他和华国锋同为湖南省的领导干部,此後一直与华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还得到了叶帅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是客家人,在延安时就相互熟悉。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但是与一向自信沉着、具有权威感的邓小平相反,胡耀邦缺少相应的自信,总想证明自己有资格进入党的最高领导层。[25-17]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深入阅读历史、理论和文学着作,努力证明他具备与高层领导人职位相称的理论素养。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念完小学後又上了三年中学。他原名苏铸,1938年17岁入党後改名「华国锋」,取「中华卫国先锋」之意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华国锋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华国锋不属於出类拔萃的领导人,但在毛泽东看来华国锋是他的政治运动的坚定可靠的拥护者。不过与毛泽东这位浪漫主义革命家不同,华国锋所享有的名声,来自他亲自调查研究并解决问题的实干作风。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纪登奎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毛泽东又问纪登奎,从大跃进恢复过来需要多长时间,纪回答说,如果政策对头,需要两三年时间;不对头的话则需要三到五年。毛泽东曾当众比较过纪登奎的观点(後来证明他是正确的)和陈云的观点(他曾说需要十年),从那以後纪登奎便与陈云关系不好。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李先念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与陈云不同,在外交上扮演着积极角色,他曾接待外国代表团,并有几次出国访问。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在外国人的记忆中,李先念是个亲切和蔼的人,很用心於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他不会强烈表明自己的意见,避免采取拥护某个领导人反对另一个领导人的政治立场。李先念是个善於求生存的人,总是能够随政治风向而动。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毛远新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1973年,一个叫张铁生的考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交了白卷,他解释说,自己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学习。这时已担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的毛远新觉得此事很有象徵意义,也是一个为工人撑腰的机会,於是对他表示支持。此事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任仲夷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领导人,只要他一露面,气氛立刻就会活跃起来。他晚年拄着拐杖走路,因为癌症动过几次手术,即使如此,他仍有着令人捧腹的幽默感。做过胃切除手术後他开玩笑说,自己做到了「无畏」,取其与「无胃」同音。他的一只眼睛失明後,便自嘲能够「一目了然」。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任仲夷按叶帅的建议,充分使用不久前被习仲勳释放的广东当地干部,这让他们对给自己提供工作机会的任仲夷心存感激。任仲夷与胡耀邦关系密切,保护党内知识分子。他在退休後曾大胆地公开倡言,问党为什麽不能像搞经济特区那样,也搞一搞政治特区试验。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万里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们在1980年代继续一起玩牌,但打牌时他们并不谈论人事问题。邓小平是万里的上级,万里从未将邓小平定位为自己的至交。[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1952年以前他在四川与邓小平做邻居时,邓小平就请万里去打牌;1952年进京後他们也时常凑在一起打牌。通常他们各有一名专业牌手作为搭档兼非正式的教练;虽然万里和他的搭档有时能赢,不过他承认还是邓小平赢得多,桥牌比他打得好。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王洪文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25-31]毛泽东在电视上看到的王洪文沉着老练,身材魁梧,领导着上海最大的工人造反派组织。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习仲勳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刘志丹的弟媳在1962年发表了一本有关刘志丹的小说,歌颂刘的事蹟,被认为是替高岗翻案。毛怀疑这篇小说的发表有习仲勳在背後搞鬼,把他贬为洛阳一家工厂的副厂长。这次打击使习仲勳心理上深受伤害,直到1978年他才得到平反,得以离开洛阳去广东任职。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叶剑英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在1927年参加过武昌和广州的起义,但是在当选为元帅的十个军队领导人中,他是唯一没有率军征战经验的人。虽然打过仗的司令员并不把他视为自己人,但他们尊重他长期作为军队高层领导所扮演的谈判专家和顾问的角色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叶剑英出生於广东北部山区的梅县,这里是客家人的非正式首府,出过很多将军和华侨。叶的祖父在马来亚做矿工,不少家人在那里经商,叶与他们在马来亚住过几个月,因此要比其他大多数军队领导人有更开阔的眼光。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余秋里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赵紫阳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也是文革受到批判的干部中较早恢复工作的人之一:他在1972年就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书记,1974年又成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有野心的地方领导人为了自己的升迁,一般会跟上级「拉关系」,但赵紫阳过去有陶铸的全力支持,不需要政治上的计谋就得到提升,也从来没有变成善於耍政治手腕的人。如果说胡耀邦是靠真心和良知得到提拔,赵紫阳靠的则是他的头脑以及他领会国外经验和构想新方案的强大能力。
22 May, 2013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的家人不但在十年文革中因他受苦,也在1989年後跟着他倒楣;赵紫阳在天安门悲剧前夕受到清洗并被软禁後,北京最高层的政治家庭都未向他们表示过任何支持。

ALL EXCERPTS FROM

Vogel, Ezra F.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Edition).” iBooks. 
This material may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Ricky Xia's Life-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