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Derya Unutmaz在G+上分享了一篇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中的书评,'How Google Dominates Us',by James Gleick. 链接在此,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2011/aug/18/how-google-dominates-us/?pagination=false 我并不认识这个人,而且通篇文章也只不过是在阐述他对于Goolge在个人生活中的影响路径的理解,读下来非常的流畅,并无生涩的感觉。
但是其中的一个调论着实让我不解,至少得说点不同的看法。
在文中,他提出一个现象,‘Google is where we go for answers. People used to go elsewhere or, more likely, stagger along not knowing. Nowadays you can’t have a long dinner-table argument about who won the Oscar for that Neil Simon movie where she plays an actress who doesn’t win an Oscar; at any moment someone will pull out a pocket device and Google it.’
虽然他并无明指,但从上下文的理解,以及字里行间的小情绪来看,他无非是想表达:Google剥夺了人的大脑中认识、获取、理解信息时的自主性,甚至更通俗一点,它甚至剥夺了人们讨论‘舒淇到底拍过几部成人电影’的乐趣,因为你只要拿出手机查看一下她的履历便可得到这些信息,这使人类的市井性大减。
每次耳闻目睹这些观点,总会让我大起无名之火。归其原因,我胡诌了一个词,Anti-Progress, 反对进步的,而且这些人的理由总是非常的牵强。
举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纸媒介和电子媒介。人们在感慨纸媒即将不存的时候,总会说出些类似于‘电子产品终究没有纸质的质感’,‘纸媒介能让人更加感觉到是在读书’,‘饭后一杯下午茶,一本书总是显得异常的惬意,电子书能比么?’....真的,说实话,狗屎!
也许前人也说过类似的蠢话,在甲骨媒介向竹媒介,竹媒介向纸媒介转换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说,‘嗟呼!这些浆糊做的玩意儿真心没有竹子的厚重感和竹香呢!’。也许直到有一天,如厕的时候,发现‘咦!这物什还能排污纳垢,着实不错!’,又或许觉得‘砍竹子真心累啊’的时候,才会觉得所谓的厚重感,还真是狗屎呢。
这世界前进的车轮,终究将碾碎一切。电子媒介终将去除现有的‘伤眼’,‘缺电’等缺点。也许捧着Ipad不如捧着本书文艺,拍不出‘好看’的照片,但是你终究只是向从书中获取信息,有种‘更快’,‘更省力’的方法让你选,为什么不?
再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在广州读书,身边总有很多这样的人,一口一个‘誓死保卫广州话’,‘一起撑住广州话’,再举个‘某某年国语选举,广州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话’这类湖南话,四川话公用的万能梗云云,还有很多口号,反正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誓死吧,不送。
人类为什么会有语言?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我们学会了用火,直到吃熟食,所以不需要过于犀利的牙口,导致下颚收缩,犬齿钝化,有利于舌头的多种变化,从而口腔灵活,更有利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社会学上讲,是为了更好的交流。
我父亲年轻时候做海洋食品批发贸易,所以在哈尔滨、沈阳等地生活了许久,最令他头疼的便是语言问题,一口浙东风味的彩色普通话让他语速下降,语义不清,虽然学习了很久,味儿还是怪怪的,这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中老年人共存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异地生意会很难做,即使在浙江本省,不同的语言也到来了很大的交流隔阂,实在是很不应该。这,一点都不有趣,不知为何有人以此为乐。
有些人会很自豪地方的方言,因为他是身份的象征,是联系同乡的纽带,是家乡的味道,是前人留下来的文化。
但是,究其根本,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更好地交流。为什么要更好地交流呢?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的个人生活。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是,美国人很喜欢嘲笑加拿大人的口音,比如‘about’,加拿大人会说‘abot’,紧接着便是无情的奚落。这时候国人便会很有自豪,'这算什么,我们的语言才是丰富呢,xxxoooo'。但是,这真的是骄傲的资本么?我很狐疑,语言的差别是地理隔阂、战争时期的政治隔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果硬要说,这是文明不交流产生的落后,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君不见,地域歧视贴在我国总是异常的火爆?
有趣的方言,奇妙的方言,故而有种神秘、神奇的作用,对研究历史,研究文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用相同的语言,这个世界会更美好么?会,也许会有点单调,但比起更顺畅的贸易,更透明的交流,对对方文化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带来更少的战争相比,这算得了什么?而且如果生来这世界就只有一种语言,就如同只有一种水,你还会觉得奇怪么?
千百年来,这个国家之所以还有那么个框架,还真是应该感谢统一的语言。所以你可以讲方言,寻找你的归属感,但着是没有必要在电视里多了一个统一语言频道后,就神经兮兮的拿出个牌子,挂着‘保卫XXX’。自豪,并不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况且,这是什么自豪感?
拥抱世界的进步吧,试想,全世界都说英语了,你就再也不用考雅思、托福、GRE、GMAT了,这个世界不也挺美好么?
但是其中的一个调论着实让我不解,至少得说点不同的看法。
在文中,他提出一个现象,‘Google is where we go for answers. People used to go elsewhere or, more likely, stagger along not knowing. Nowadays you can’t have a long dinner-table argument about who won the Oscar for that Neil Simon movie where she plays an actress who doesn’t win an Oscar; at any moment someone will pull out a pocket device and Google it.’
虽然他并无明指,但从上下文的理解,以及字里行间的小情绪来看,他无非是想表达:Google剥夺了人的大脑中认识、获取、理解信息时的自主性,甚至更通俗一点,它甚至剥夺了人们讨论‘舒淇到底拍过几部成人电影’的乐趣,因为你只要拿出手机查看一下她的履历便可得到这些信息,这使人类的市井性大减。
每次耳闻目睹这些观点,总会让我大起无名之火。归其原因,我胡诌了一个词,Anti-Progress, 反对进步的,而且这些人的理由总是非常的牵强。
举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纸媒介和电子媒介。人们在感慨纸媒即将不存的时候,总会说出些类似于‘电子产品终究没有纸质的质感’,‘纸媒介能让人更加感觉到是在读书’,‘饭后一杯下午茶,一本书总是显得异常的惬意,电子书能比么?’....真的,说实话,狗屎!
也许前人也说过类似的蠢话,在甲骨媒介向竹媒介,竹媒介向纸媒介转换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说,‘嗟呼!这些浆糊做的玩意儿真心没有竹子的厚重感和竹香呢!’。也许直到有一天,如厕的时候,发现‘咦!这物什还能排污纳垢,着实不错!’,又或许觉得‘砍竹子真心累啊’的时候,才会觉得所谓的厚重感,还真是狗屎呢。
这世界前进的车轮,终究将碾碎一切。电子媒介终将去除现有的‘伤眼’,‘缺电’等缺点。也许捧着Ipad不如捧着本书文艺,拍不出‘好看’的照片,但是你终究只是向从书中获取信息,有种‘更快’,‘更省力’的方法让你选,为什么不?
再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在广州读书,身边总有很多这样的人,一口一个‘誓死保卫广州话’,‘一起撑住广州话’,再举个‘某某年国语选举,广州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话’这类湖南话,四川话公用的万能梗云云,还有很多口号,反正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誓死吧,不送。
人类为什么会有语言?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我们学会了用火,直到吃熟食,所以不需要过于犀利的牙口,导致下颚收缩,犬齿钝化,有利于舌头的多种变化,从而口腔灵活,更有利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社会学上讲,是为了更好的交流。
我父亲年轻时候做海洋食品批发贸易,所以在哈尔滨、沈阳等地生活了许久,最令他头疼的便是语言问题,一口浙东风味的彩色普通话让他语速下降,语义不清,虽然学习了很久,味儿还是怪怪的,这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中老年人共存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异地生意会很难做,即使在浙江本省,不同的语言也到来了很大的交流隔阂,实在是很不应该。这,一点都不有趣,不知为何有人以此为乐。
有些人会很自豪地方的方言,因为他是身份的象征,是联系同乡的纽带,是家乡的味道,是前人留下来的文化。
但是,究其根本,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更好地交流。为什么要更好地交流呢?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的个人生活。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是,美国人很喜欢嘲笑加拿大人的口音,比如‘about’,加拿大人会说‘abot’,紧接着便是无情的奚落。这时候国人便会很有自豪,'这算什么,我们的语言才是丰富呢,xxxoooo'。但是,这真的是骄傲的资本么?我很狐疑,语言的差别是地理隔阂、战争时期的政治隔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果硬要说,这是文明不交流产生的落后,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君不见,地域歧视贴在我国总是异常的火爆?
有趣的方言,奇妙的方言,故而有种神秘、神奇的作用,对研究历史,研究文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用相同的语言,这个世界会更美好么?会,也许会有点单调,但比起更顺畅的贸易,更透明的交流,对对方文化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带来更少的战争相比,这算得了什么?而且如果生来这世界就只有一种语言,就如同只有一种水,你还会觉得奇怪么?
千百年来,这个国家之所以还有那么个框架,还真是应该感谢统一的语言。所以你可以讲方言,寻找你的归属感,但着是没有必要在电视里多了一个统一语言频道后,就神经兮兮的拿出个牌子,挂着‘保卫XXX’。自豪,并不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况且,这是什么自豪感?
拥抱世界的进步吧,试想,全世界都说英语了,你就再也不用考雅思、托福、GRE、GMAT了,这个世界不也挺美好么?
沙发,无论是去那些牛叉外企还是出国,都是很好的出路啊
ReplyDelete理想状态下是这样的,但归根道理还是需要‘同志努力’啊,总之我目前的愿景就是年轻时候多经历点人和事,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
ReplyDelete